异乡岁晚怅离怀,游子驱驰愧不才。
夜夜砧声催客去,年年雁影带寒来。
半林残叶迎霜落,三径黄花近节开。
几度无聊倍惆怅,临风搔首独兴哀。
【注释】
异乡岁晚,指在异乡过冬。怅离怀,形容因离别而感到惆怅。游子:诗人自称。愧不才,惭愧没有才干。砧声:捣衣的声音。客:客人。年年雁影带寒来:每年秋天,大雁南飞,带着寒冷来临,这是对秋天景象的描写。林残叶,落叶满林。霜落,霜降。黄花,菊花。三径,指通往家宅的小道。兴哀,抒发忧愁。
【赏析】
这首诗是写秋日客中作客之愁。诗从“异乡岁晚”开头,点明作客的时间与原因,然后分四组,每组由三个句子组成,分别描绘出诗人所居之处、所居之境以及所见之物和所感之情。这四组诗句,各具特色,又相互关联,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作者客居异乡时悲凉凄清的心境。
“异乡岁晚怅离怀”,起句直抒胸臆。诗人用“异乡”二字概括自己漂泊在外的境况,然后用“岁晚”点明季节和时间,以“怅离怀”三字表达自己思乡念亲之情。“游子驱驰愧不才”,第二句紧承上句而来,写自己的内心感受。这里“游子”指诗人自谓;“驱驰”即奔走操劳,此处意谓四处奔波;“愧不才”,即惭愧没有才干,此处意谓自己不能为国效力。此二句写出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夜夜砧声催客去,年年雁影带寒来”,接下来就具体描写自己居处的情况。“砧声”,古代妇女捣衣时击打的木梆声。“催客去”三字表明了时间的推移和自己离家日久,思念亲人的心情更加迫切。“雁影带寒来”,则点出了秋天的特点,同时暗示着秋天是思念亲人的季节。“半林残叶迎霜落,三径黄花近节开”,这两句是写自己居住环境的变化。“半林”、“三径”是虚数,形容树林茂密,小路幽深曲折。“残叶”、“黄花”是实写。残叶在秋风中飘落,黄花在春寒中开放,都生动地表现出了秋天景物的特点,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心情的变化,一方面他感到凄凉孤寂,另一方面却又充满期待。
“几度无聊倍惆怅,临风搔首独兴哀”,最后两句是说由于长期在外漂泊,已经变得无趣寡欢了,只有独自对着秋风搔首顿足而已。“倍惆怅”三字写出了孤独寂寞的苦闷,“临风搔首”是写动作神态,“独兴哀”则是写内心活动,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感叹和忧虑。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构思精巧,语言流畅自然,读来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