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西风一棹归,故人此别会应稀。
清朝尽道无遗逸,当路谁曾访少微。
谩有才华嗟未达,闲寻鸥鸟暂忘机。
临岐不用空惆怅,未必新丰老布衣。

【注释】

江上:指送别的地点。西风:秋风。一棹归:一叶小舟,形容船小。故人:老朋友。别会:分别后再见的机会。清朝尽道:满朝文武都认为。遗逸:被遗弃的隐士。当路谁曾访少微:当权的大官谁没有到过少微山(即少微峰,在今安徽青阳县西南)?少微:山名,一名“南岳”,在青阳县西南。谩有才华嗟未达:虽有才华而不得志。谩:徒然。嗟:叹词。空惆怅:白白地发愁。临岐:离别之际。岐:岔路。新丰:古地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老布衣:年老的平民百姓。

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诗,写送别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期望。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次句写与友人分别,第三句说朝廷中人都以为他应当做高官,第四句写朝廷中没有人去访问这位隐居者,说明自己才不为世所重,第五句是劝慰之意,说闲居无为,不如像鸥鸟那样暂时忘却机巧,不问世事。最后两句是勉励的话,说不必为前途渺茫而惆怅,你未必就是老布衣。全诗表达了作者对朋友才不为世用、志不伸的关怀之情。

诗的首句“江上西风一棹归”描写了送别的场面。“西风”点明时令,“一棹”表明了船小,这都渲染出一种萧瑟凄清的气氛,与下文的“当路谁曾访少微”相映照,更见诗人送别时的悲凉情调。“故人此别”,点明题意,表明这是送别之作。“会应稀”三字既表明友人此次离别之后,可能很难再有机会相见,又表明了送别者的惜别心情。“故人”二字,还隐含着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颔联“清朝尽道无遗逸,当路谁曾访少微”两句,写朝廷中人都认为沈翔应当飞黄腾达,可他却远离仕途,隐居山林,因此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抱负。“当路”二字,既表明了他对仕途的追求,也表现了他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谁曾访少微”,则是说朝廷中的人都没有去过少微山,从而表明了沈翔隐居之处的偏僻。这两句既是对友人的劝勉,又是对朝廷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对友人才能不被赏识的惋惜。

颈联“谩有才华嗟未达,闲寻鸥鸟暂忘机”两句,则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友人才不为世用的关切之情。“谩有才华”四字,既表明了沈翔虽具有卓越的才华却未能施展出来,也暗示了他对仕途的无奈。“嗟未达”三字,既表明了沈翔对自己的才能感到失望和无奈,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心。“闲寻鸥鸟暂忘机”一句,既表现了沈翔闲散的生活情趣,也暗示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同时,这也表明了诗人对友人寄予厚望的心情。

尾联“临岐不用空惆怅,未必新丰老布衣”两句,是对友人的鼓励之语。“临岐”二字,既表明了送别的时刻,又表明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之情。尾联“未必新丰老布衣”一句,既表明了诗人对友人的自信和鼓励,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期望之情。这两句既是对友人的安慰,也是对友人的期望。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感情真挚深沉,富有哲理性。诗人通过描绘送别场面,表达了对友人才不为世用、志不伸的关心之情;通过对朝廷中人的讽刺,表达了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对友人才能不被赏识的惋惜;通过劝慰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鼓励和期望。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