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作乐兮帝力则那,乐正崇德兮雅颂则多,云门之典兮大吕之歌,金石节奏兮丝竹骈罗,天地已正兮神人以和,两阶舞羽兮三边止戈,击壤鼓腹兮不识其他。
客有献成功之颂,九重深兮其若何!
【注释】
①垂白之老:年纪老了。
②击壤歌:相传尧帝让天下太平后,年老的舜在田野上用木制的“壤”敲击着,歌颂太平盛世。
③功成作乐:功业完成了以后,就要举行庆功的歌舞。
④帝力则那:天子的威势那么强大。
⑤乐正崇德:音乐是用来表达高尚道德的。
⑥云门之典:古代的典制,即《云门》这部乐曲。
⑦大吕之歌:古代的一种乐舞形式。
⑧金石节奏:用金属和玉石制成的乐器奏出的和谐节奏。
⑨丝竹骈罗:指各种乐器一齐演奏。
⑩天地已正:指天时、地利都已具备。
⑪神人以和:天与人都和平相处。
⑫两阶舞羽:宫廷舞蹈中的一种动作,两脚并拢,两手向上举起。
⑬三边止戈:边疆停止战争,恢复和平。
⑭不识其他:不知道还有别的事务要办。
⑮九重深:指帝王居高临下,难以测度。
【赏析】
此诗是《击壤歌》的前四句。尧帝治理天下,使天下太平,尧帝便敲起木块(俗称打拍)唱起歌来。这是一首咏颂太平盛世的歌,歌颂了尧治天下的功绩。
前四句先写尧帝治理天下,使天下太平,尧帝便敲起木块(俗称打拍)唱起歌来。《击壤歌》的开头两句,写尧帝功成之后,在野外敲着木块唱歌的情景。这两句是全篇的总纲。下面接着就写这歌唱的内容,它歌颂的是尧帝的功绩:“功成作乐兮帝力则那”,“云门之典兮大吕之歌”,意思是说:尧帝功业成功了,他高兴得敲起木块唱起曲调优美的歌曲来。“乐正崇德兮雅颂则多,”意思是说:尧帝崇尚高尚的道德,因此他的乐曲也充满了美好的旋律和歌词。“云门之典”、“大吕之歌”都是《云门》和大吕的乐曲名,这里用以比喻尧帝的功德。“云门之典”是《云门》这部乐曲,表现了舜帝的功德;“大吕之歌”也是《大吕》这部乐曲,歌颂了尧帝的美好德行。《云门》、《大吕》均为上古的乐曲,这里用来说明尧、舜时代的乐舞已经达到了高度的水平。“金石节奏兮丝竹骈罗,天地已正兮神人以和。”意思是说:这些美妙的乐曲,是用金属和玉石制成的乐器奏出的和谐节奏;这些乐曲的表演者,是天上和人间的神灵和人们和谐相处;天地之间一切都正常,人和神都和睦相处。这几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概括和总结,它把尧舜时代的太平盛世描绘了出来。“两阶舞羽兮三边止戈”,“两阶舞羽”是宫廷舞蹈中的一种动作,“三边止戈”是边疆停止战争,恢复和平。“击壤鼓腹兮不识其他”,意思是说:尧帝敲着木块唱着歌,忘记了自己还有许多其他的事务要去办。
《击壤歌》是《击壤》的歌词,是一首描写尧帝治理天下,歌颂尧帝功德的诗。此诗共八句,每句七言,句句押韵。这首诗采用比兴手法,通过歌颂尧帝功业完成,天下太平,以及歌颂尧帝的音乐艺术成就,表现了对尧帝功德的称颂,也反映了作者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