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雨衣风冷渐匀,更凭青女事精神。
来时将得几多雁,到处愁他无限人。
能被绿杨深懊恼,谩偎黄菊送殷勤。
邹家不用偏吹律,到底荣枯也自均。
【译文】
秋日,傍着雨衣风冷渐匀,更凭青女事精神。
来时将得几多雁,到处愁他无限人。
能被绿杨深懊恼,谩偎黄菊送殷勤。
邹家不用偏吹律,到底荣枯也自均。
【注释】
- 秋:秋天,这里指秋天的到来。
- 傍(páng)雨衣:穿着雨衣,比喻身受雨水的滋润。
- 风冷渐匀:形容秋风渐冷,天气转凉。
- 青女: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女名,相传为春天的神女,掌管春天的雨水。
- 来时:指秋天来临之时。
- 将得:将要到来。
- 无限人:无穷无尽的人。
- 懊恼:烦恼、烦闷。
- 谩(màn):虚妄;白白地。
- 邹家:即“邹衍”,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天文学家、阴阳五行家,他主张水火土金木五种元素相互生成和转化。
- 吹律:《庄子·逍遥游》中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这里的“吹律”指的是《庄子》中的寓言故事,意指随意改变事物的本质。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在秋季所创作的一首咏物诗。全诗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百态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首句“傍雨衣风冷渐匀”,描绘了秋天到来时的凉爽气候。诗人通过“傍雨衣”这个形象的比喻,将秋天的清凉与雨衣相联系,表达了自己对这种凉爽感受的亲身体验。同时,“风冷渐匀”也暗示了秋天气候的变化和过渡。
诗人转向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更凭青女事精神”,这句诗中的“青女”是指春天的神女,她掌管着春天的雨水和生机。在这里,诗人用“更”字强调了秋天的到来使得万物凋零,失去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而“青女事精神”则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消逝的无奈和惋惜。
第三句“来时将得几多雁”,诗人以“雁”作为秋天的象征,暗示了秋天的到来给人们带来的变化和影响。这里的“来时”指的是秋天的到来,而“将得几多雁”则表达了人们在秋天到来时感受到的寂寞和孤独。诗人通过这样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秋天所带来的孤独感和哀愁的情感。
第四句“到处愁他无限人”,进一步加深了对秋天所带来的影响的描绘。诗人用“愁他无限人”来形容人们在秋天到来时所感受到的心情和情绪。这里的“愁”字表达了人们对秋天所带来的哀愁和失落的情感。而“无限人”则强调了这种哀愁和失落的情感是无处不在的,反映了秋天给人带来的普遍的影响和感受。
第五句“能被绿杨深懊恼,谩偎黄菊送殷勤”,诗人通过“懊恼”和“殷勤”这两个形容词,表达了自己对秋天所带来的变化的不满和反感。这里的“懊恼”表达了诗人对秋天所带来的变化的不满和反感,而“殷勤”则表示了诗人对秋天所带来的变化的无奈和无力反抗。诗人通过这样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秋天所带来的变化的不满和反感。
最后一句“邹家不用偏吹律,到底荣枯也自均”,诗人用“邹家”来指代自己,表明自己并不需要像邹衍那样随意改变事物的本质。这里的“吹律”指的是随意改变事物的本质,而“荣枯也自均”则表达了无论事物的荣枯都是自然的规律和法则,无需人为干预或改变。诗人通过这样的结尾,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界规律和法则的认同和尊重,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百态的理解。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和变化,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百态的理解和感悟。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