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塞日初晴,狐关雪复平。
危楼缘广漠,古窦傍长城。
拂剑金星出,弯弧玉羽鸣。
谁知系虏者,贾谊是书生。
【赏析】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想象大胆,感情奔放,气势磅礴,富有浪漫主义的豪放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艺术个性。此诗是写关山景色的边塞诗。首联先点出“关山”,次联写关山雪后初晴,雁塞日出的景象,三、四联写登高远眺所见,五、六联写剑拔弩张,意气风发,七、八联写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感,末联用贾谊自比,抒发怀才不遇之情。全诗以壮阔的意境和瑰丽的语言,表现了诗人的英雄气概与建功立业的理想。
度关山
雁塞日初晴,狐塞雪复平。
雁塞:指今甘肃天水附近一带。狐塞:指古代边塞之一,在今河北居庸关附近。这两句说:雁塞一带的天刚放晴,狐塞的大雪也停了。
译文:
雁塞天刚刚放晴,而狐狸塞上的大雪又融化了。
注释:
雁塞:雁门关,在今山西省代县西北,为北门锁钥,故称雁塞。
狐塞:指古时边塞之一,在今河北省居庸关附近。
危楼:高楼。广漠:辽阔。这两句说:登楼远望,只见一片辽阔的原野。
译文:
我登上高楼眺望,只见原野一望无边。
注释:
危楼:高楼。
拂剑:抽出长剑。金星、弯弧:都是宝剑的别名,用以形容宝剑的锋利光芒闪烁如星月般灿烂。玉羽:即玉饰之箭镞,用以比喻良马。这两句说:拔出宝剑,金光闪闪;弯弓搭箭,声如玉鸣。
译文:
我挥剑抽弓,剑光闪闪,箭声铮铮。
注释:
拂剑:抽出长剑。金星、弯弧:都是宝剑的别名,用以形容宝剑的锋利光芒闪烁如星月般灿烂。玉羽:即玉饰之箭镞,用以比喻良马。
谁知:哪知。系虏者:系马的人,这里指能立功报国之人。书生:读书人。这两句说:谁知道那些能够立功报国的豪杰,竟是些读书人呢?
译文:
我哪里知道那些能立功于国家的豪杰,竟是些读书人的书生呢?
注释:
系虏者:系马的人,这里指能立功报国之人。
贾谊: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曾上书建议文帝改革弊政,被贬为长沙郡太傅。书生:读书人。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壮丽山河和雄浑气象的边塞诗。诗中既写关山之险峻,亦写关山之美。前两句写关山景色,首句写天刚放晴,次句写大雪消融。天刚放晴,雪复平,写出关山之险峻、苍茫。“危楼”一句,描绘了一幅开阔壮美的画面。“危楼”是高楼,“广漠”是辽阔。诗人登上高楼眺望,只见原野一望无边。一个“登”字,把诗人的雄心壮志都写了出来。
中间二句由“危楼”生发联想:“危楼缘广漠”,是诗人想象登上高楼后看到的景象,“古窦傍长城”,是作者想象从高楼上俯瞰到的长城遗迹。“危楼”、“广漠”和“古窦”、“长城”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图画。“危楼缘广漠”一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实写诗人登山观景的情景;虚写诗人登高远眺所见。“古窦傍长城”一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实写诗人登高远眺所见;虚写诗人登高远眺所思。诗人登上高楼远望,只见一望无边的原野。诗人想象站在高处看到的关山全景:巍峨的高山、绵延不断的原野、横亘天际的长城,还有那蜿蜒曲折的小路,构成一副宏伟壮丽的图画。这画面,使诗人心潮澎湃,激情满怀。
最后两句写登高观览后的感想。“拂剑”二字,表明诗人胸怀大志、慷慨激昂之情;“弯弧”二字,则表明他欲建功边疆、驰骋沙场的决心。“谁知”一词,将矛头指向朝廷,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不能任用英才而只能让一些读书人空谈天下大事的愤懑情绪。
全诗语言明快,意境雄伟,结构紧凑,格调清新俊逸,是李白诗歌创作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