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商欲尽奏,奏苦血沾衣。
他日伤心极,征人白骨归。
相逢恐恨过,故作发声微。
不见秋云动,悲风稍稍飞。

【注释】:

秋笛 :秋天的笛声。

清商欲尽奏,奏苦血沾衣。

清商:这里指《清商曲》中的乐曲。

欲尽奏:指吹奏到极尽时。

奏苦:吹奏到十分悲切。

血沾衣:形容吹奏时涕泪沾衣。

他日伤心极,征人白骨归。

他日:将来的一天。

伤心极:极度悲伤。

征人:出征的人。

白骨归:指阵亡的人骸骨运回故乡。

相逢恐恨过,故作发声微。

相逢:相遇。

恐恨过:担心因悲痛而过度。

故作发声微:故意发出的声音很小。

不见秋云动,悲风稍稍飞。

不见:看不到。

秋云动:秋天的云彩在天空移动。

稍稍飞:慢慢地飘荡。

赏析:

这首七绝是唐代诗人张祜的名篇之一。全诗写秋风中笛声哀婉的意境,抒发作者对边塞将士的深深思念和对他们不幸命运的无限同情,并寄寓了对战争的厌恶情绪。

首句“清商欲尽奏”,交代了笛子要奏响的曲子名称,同时也表明演奏者的心情沉重。因为“清商”,即“清商曲”,是古乐府的一种,多用在送别、伤春等场合,所以此曲往往与悲愁之情有关。“欲尽奏”三字,既表明乐曲将要结束,又暗示演奏者心情沉重,即将流尽自己的心血。“奏苦”二字,则进一步渲染出演奏者的悲凄心情。“血沾衣”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演奏者流泪不止的情形。“血沾衣”,说明其悲痛之深;“涕泪沾衣”,更突出了其哀痛之深。“奏苦”二句,紧承上句而来,由物及人,从音乐的哀怨联想到演奏者的悲凄,从而将读者的思绪引向下文。

第二句“他日伤心极”承接上句而来,进一步渲染了演奏者的痛苦心情。“伤心极”,既表现了演奏者内心的极度痛苦,也表现了他对人生无常、世事艰难的感慨;而“他将心比铁坚”,则表现了演奏者对人生的顽强抗争。这两句诗,既是对前文“奏苦血沾衣”的具体化和深化,又是对下文“征人白骨归”的具体化和深化。

第三、四两句,是对第二句的具体化和深化。“征人”指的是远征的将士们。“白骨归”,既表明他们英勇牺牲的事实,也表现了他们的崇高精神。“白骨归”,不仅指他们身体上的死亡,也包括他们精神上的失落和绝望。“征人白骨归”一句,既点明了本诗的题旨,又为下句“相逢恐恨过”作了铺垫。

第五、六两句,是从第四、五句过渡到第六、七句的具体化和深化。“相逢”一词,既指作者与将士们的意外相遇,也暗含了作者对将士们的深切同情。“恐恨过”,既表现出作者对将士们遭遇的担忧,也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情绪。“故作发声微”一句,既表现了作者对将士们的关切之意,也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情绪。同时,这也为下文“不见秋云动”一句作了铺垫。

最后两句,是整首诗的总结性描写。“不见秋云动,悲风稍稍飞。”意思是说,虽然秋风已经过去,但将士们的尸体却永远留在了这片大地之上;即使秋风不再刮起,悲风也已经吹拂过了这片大地。这两句话,既表现了将士们英勇牺牲的事实,也表现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将士们深深的怀念之情。

这首诗以秋风中的笛声为线索,通过描写笛声的哀婉、将士们的痛苦遭遇以及他们英勇的牺牲事实,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深深的怀念之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不满情绪。同时,这首诗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历代文人的喜爱和推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