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柴桑缆,仍看蜀道行。
樯乌相背发,塞雁一行鸣。
南纪连铜柱,西江接锦城。
凭将百钱卜,飘泊问君平。

【解析】

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本题要求对“公安送李二十九弟晋肃入蜀余下沔鄂”这四句话进行赏析,所以需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

译文:

我正解缆于江边柴桑,依然要踏上蜀道前行。

船头乌桕树的枝条相互背逆着生长,塞雁成行鸣叫在高空飞翔。

南方纪州与铜柱相连,西边长江与锦城接壤。

凭百钱占卜来测吉凶祸福,漂泊无依问个卜卦定前程。

赏析:

首联写诗人送别了友人李二十后,继续西下,沿汉江溯流而上,经巴丘、洞庭至湘江。这里以“柴桑”代指江边,点明送别的地点,又以“仍看蜀道行”暗示出此行的目的——西去入蜀。

颔联写送别之际,诗人登船欲行,却见两岸树木枝叶相背而长,塞雁一行向南飞去。“樯乌”,即船上的桅杆上挂着的鸟,这里指乌柏树。“发”,生长,此处作动词用。“塞雁”,塞外大雁。“一行鸣”,形容大雁排成一行向南飞翔,形象地写出了塞外天气寒冷,大雁南飞避寒的景象。这两句既写出了作者离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又写出了作者送别友人之后自己乘舟西行的所见所感。

颈联写诗人到达巴丘时,看到纪州与铜柱相接;到达湘江,则与西边的长江相连。“连铜柱”,即连接纪州的铜柱,位于今广西桂林平乐县北。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曾派遣使者到百越地区(今两广一带),将铸好的铜柱立在海边,以示汉王朝的威严。后来,汉武帝又派使者前往交趾郡(治所在今越南河内),在南海岸边树立铜柱十枚。因此,铜柱被称为“铜柱”。诗人在这里以纪州铜柱与长江为界,描绘出了一幅壮阔的长江流域地图。

尾联写诗人在巴、湘两地停留数日之后,继续西行,来到荆州。这时,他拿出百钱进行占卜,向行人询问自己的前途命运。“百钱”,古代一种货币。“君平”,指汉代著名隐士严君平,传说他善于占卜。“飘泊问君平”意谓自己像飘荡不定的孤舟客一样,随时都可能发生意外,因而向隐士询问吉凶祸福之事。这一结句既是实情写照,又是虚笔带出,含蓄隽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