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已在虏城中,烽火南飞入汉宫。
汉庭议事先黄老,麟阁何人定战功。
赴渭北宿石泉驿南望黄堆烽
赴:前往,指赴边。渭北:古地区名,在今陕西咸阳以北,汉长安西北至潼关一带。石泉驿:驿站名,在今陕西咸阳西南石泉乡。
译文:我正在赴边途中住宿于石泉驿,向南远望那连绵的烽火。
注释:渭北:古地区名,今陕西省中部渭河以北地区,是古代关中平原的一部分。石泉驿:驿站名,在今陕西省咸阳市石泉县。
边城已在虏城中,烽火南飞入汉宫
边城:边境之城。虏城:匈奴所筑之城,即所谓“胡城”。汉军在陇西、北地击败匈奴,置五原、朔方郡,其地为汉之边城。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一种烟火,用以传递军情。这里比喻边塞上的警报。
译文:那些边城的烽火已经烧到了虏城之中,而南面的火光也飞进了汉宫之内。
注释:虏城:匈奴所筑之城。汉军在陇西、北地击败匈奴,置五原、朔方郡,其地为汉之边城。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一种烟火,用以传递军情。
汉庭议事先黄老,麟阁何人定战功
汉庭:汉朝朝廷。
黄老: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哲学思想,主张“无为而治”,与西汉时期推崇黄老学说的统治者相吻合。
译文:汉朝宫廷上商议国事时,首先考虑的是道家的无为治理。那么像麒麟阁里的人,又谁能够决定这场战役的功劳?
注释:麟阁:汉代图画功臣的阁,位于未央宫中,绘有功臣画像。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将士英勇奋战的赞美之情。首句写诗人正奔赴边塞石泉驿的驻地。次句描绘了边塞烽火连天的紧张氛围,表达了对战争的担忧和对和平的渴望。第三句借黄老之学强调了无为而治的理念,与当时的统治者相符。最后一句则提出了疑问,认为像麒麟阁这样的功勋之地,又有谁能决定战争的功劳呢?这既表明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思,也体现了他对英雄们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