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计禅兼律,终须入悟门。
解空非有自,所得是无言。
眼豁浮生梦,心澄大道源。
今来习师者,多锁教中猿。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其内容表达了对临上人的赞赏和对修行禅理的深刻理解。下面是逐句的释义以及相关的赏析:
赠临上人(注释):
- 不计禅兼律: 不计较于禅宗与律宗的区别,强调两者可以融合。
- 终须入悟门: 最终必须要进入悟性的境界。
- 解空非有自: 理解空性并非意味着自我存在。
- 所得是无言: 领悟到的东西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 眼豁浮生梦: 眼界开阔,看破人生如梦幻一般。
- 心澄大道源: 心境清净,如同大道的根源。
- 今来习师者: 现在学习佛法的人。
- 多锁教中猿: 很多人被佛教的戒律束缚,像猴子一样难以解脱。
译文:
不计较禅宗和律宗的区别,最终必须深入悟性的领域。
理解空性并不等于自我存在。
领悟到的没有用言语可以表达的部分。
看透人生的虚幻,如同看透了梦境一般。
心境清净,如同道的根源。
现在学习佛法的人很多。
很多人被佛教的戒律束缚,像猴子一样难以解脱。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临上人的赞美和对其修行境界的描绘,传达了对佛学的理解和个人修行的感悟。诗中提到“不计禅兼律”,表明作者认为禅宗与律宗可以相互融合,而不仅仅是对立面。这反映了作者对佛学包容性和内在联系的认识。
在诗的后半部分,通过描述内心的觉醒和对真理的理解,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洞察生命本质的哲学思想。特别是提到“心澄大道源”和“今来习师者多锁教中猿”,揭示了修行中的困难和对戒律的依赖,同时也暗示了真正的悟性来源于内心的清明和自在。
整首诗的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和修行的描写,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境界。这种境界不仅对于理解佛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现代人寻找精神寄托提供了一种思考和实践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