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吟何处最相宜,春景暄和好入诗。
高下麦苗新雨后,浅深山色晚晴时。
半岩云脚风牵断,平野花枝鸟踏垂。
倒载干戈是何日,近来麋鹿欲相随。
春日山居寄友人
野吟何处最相宜,春景暄和好入诗。
高下麦苗新雨后,浅深山色晚晴时。
半岩云脚风牵断,平野花枝鸟踏垂。
倒载干戈是何日,近来麋鹿欲相随。
注释:
野吟:在野外吟诗。
喧:喧闹。这里指春天的山野。
暄和:温暖和煦。
高下:高低。
新:刚刚。
半岩:半山腰。
云脚:云的形状。
风牵:被风吹动。
平野:平坦的田野。
倒载:放下。
干戈:古代兵器。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山中闲适的生活,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第一句”野吟何处最相宜”,诗人以”野吟”为主题,表达了他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这里的”何处最适宜”,既表现了他的孤独感,也表现了他的追求自由、向往自然的心态。
第二句”春景暄和好入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如何美好,如何能够引发诗人的灵感。这里的”暄和”,表现了春天的温暖和舒适,而”好入诗”,则是说这样的景色是如此的美好,以至于诗人忍不住要将它融入诗歌之中。
第三句”高下麦苗新雨后,浅深山色晚晴时”,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高高的麦田上,新雨过后的麦苗绿油油的;而山下的山色则随着夕阳西下而变得深浅不一。这里的”新雨”和”晚晴”,表现了大自然的变化,也表现了诗人对这种变化的敏感和关注。
第四句”半岩云脚风牵断,平野花枝鸟踏垂”,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半山腰处的云彩,被风吹得飘荡不定;平地上的花枝和鸟儿,仿佛在享受着这宁静的时光。这里的”云脚”和”鸟踏”,不仅描绘出一种静态的美,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最后一句”倒载干戈是何日,近来麋鹿欲相随”,则是对整个诗篇的升华。这里的”干戈”,指的是战争的象征;而”糜鹿”则是和谐的象征。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对于和平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于这种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这首诗以”野吟”为主题,通过对春天山野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这首诗也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