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朋来哭我来歌,喜傍山家葬荔萝。
四海十年人杀尽,似君埋少不埋多。

【注释】

1.交朋:朋友。2.哭贝韬:哀悼贝韬。3.喜傍山家:喜在山野人家,意指隐居。4.葬荔萝:用荔萝作成棺材。5.四海十年人杀尽:指战乱时期,人们被杀殆尽。6.似君埋少不埋多:好像你埋的少而死者太多。7.埋:埋葬。

【赏析】

《哭贝韬》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七律诗。该诗写于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时,杜甫避居成都草堂,当时诗人正在为好友贝韬的死感到悲哀。此诗以悲怆哀伤的心情,表达了对贝韬的怀念之情。

前两联写友人去世后,亲友前来吊唁,自己则唱歌以悼念。首句“交朋来哭我来歌”,写友朋聚集一起来为贝韬送行;次句“喜傍山家葬荔萝”,写自己与友人一同来到山中,在野人家中安息。“喜傍”即“喜从”,意思是“我”跟随。“山家”是隐者或隐士的住处。“葬荔萝”即“葬荔支”,“葬”是埋葬,“荔支”是荔果的干果,这里借代贝韬的遗骸。“葬荔枝”是隐者死后用荔枝木做棺材,所以称“葬荔支”。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跟随友人来到山中的隐士家里,准备将贝韬安葬在那里。

第三联“四海十年人杀尽,似君埋少不埋多”,写战乱期间人们被杀,像贝韬一样被埋葬的很少,被遗弃、埋没的却很多。“四海”指天下。“十年”是指安史之乱持续了十年的时间。“人杀尽”指战乱使人们被杀得一个也不剩。“似君”、“埋”都是动词,表示行为,“似君埋少不埋多”意思是像贝韬这样的人,活着的时候很少,死后被埋葬的却很多。这两句的意思是,安史之乱十年,使得天下人被杀得一个都不剩,只有贝韬这样的隐士,活着的时候很少,死后被埋葬的却很多。这既是对贝韬的赞美,也是对贝韬的哀悼。

最后两句“四海十年人杀尽,似君埋少不埋多”,再次强调贝韬的死因和贝韬的遭遇。“四海”指天下,“十年”是时间,“人杀尽”是战乱导致人们被杀得一个都不剩。“似君”指贝韬,“埋少不埋多”即“埋少不埋少”,意思是活着的时候很少,死后被埋葬的也很少。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安史之乱十年,使得天下人被杀得一个都不剩,只有贝韬这样的人,活着的时候很少,死后被埋葬的也很少。这既是对贝韬的赞美,也是对贝韬的哀悼。

诗人以悲怆哀伤的心情,表达了对贝韬的怀念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