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大名下,家无钟石储。
惜哉湖海上,曾校蓬莱书。
外物非本意,此生空澹如。
所思但乘兴,远适唯单车。
高道时坎坷,故交愿吹嘘。
徒言青琐闼,不爱承明庐。
百里人户满,片言争讼疏。
手持莲花经,目送飞鸟馀。
晚景南路别,炎云中伏初。
此行傥不遂,归食芦洲鱼。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赏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夫子大名下,家无钟石储。”意思是孔子的名声很大,但他家中却很清贫。这是诗人对自己穷苦生活的自谦之词。

“惜哉湖海上,曾校蓬莱书。”意思是可惜我在湖海之上,曾经读过蓬莱的书籍。“蓬莱书”泛指仙书奇书。这里诗人以自己有才而未得志,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表达出来。

“外物非本意,此生空澹如。所思但乘兴,远适唯单车。”意思是:世俗的荣华富贵不是我的追求,我追求的是人生淡泊恬静的境界。我思念的只是随兴而行,到遥远的地方去,只有一辆小车相伴。

“高道时坎坷,故交愿吹嘘。”“高道”是高洁之士的意思,“故交”是老朋友。这里说,虽然自己是一个志向高洁的人,但命运多舛,仕途不顺,所以希望得到朋友的帮助和推举。

“徒言青琐闼,不爱承明庐。”“青琐闼”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承明庐”是汉代宫殿名,此处借指朝廷。这句诗的意思是:虽然我想进入青琐宫门做官,但我更爱承明庐这样的朝廷。

“百里人户满,片言争讼疏。”“百里”是十里的意思。“户满”是人口众多的意思。“片言”是一句话。“争讼疏”是诉讼纠纷很少。这两句诗是诗人对当地社会状况的描写。诗人通过这一现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慨:“手持莲花经,目送飞鸟余。”“手持莲蔕经”是指手持佛教经典,佛教经典通常用莲蔕作装饰,因为莲花象征着圣洁。这里用来比喻自己追求的纯洁、高尚的人生境界。“目送飞鸟余”是指看着飞鸟远去。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建功立业之后归隐田园的愿望。

“晚景南路别,炎云中伏初。”意思是在傍晚时分我告别了南方,正赶上天气炎热,暑气蒸腾。这里诗人运用拟人和通感的手法来描绘自己当时的心情:一方面表现了旅途之难行,另一方面又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凉。“此行傥不遂,归食芦洲鱼。”意思是:如果我这次出行没有成功(即不能实现入仕为官的愿望),我就只好返回家乡,吃芦洲里的鱼了。这里诗人表现出自己对前途的忧虑和无奈。

【答案】

译文:

孔子的名声很大,但他家中却很清贫。我很珍惜在湖海之上的生活,曾经阅读过蓬莱仙书。

世俗的荣华富贵不是我的追求,我追求的是人生淡泊恬静的境界。我思念的只是随兴而行,到遥远的地方去,只有一辆小车相伴。

虽然我想进入青琐宫门做官,但我更爱承明庐这样的朝廷。

百里人户满,片言争讼疏。手持莲花经,目送飞鸟余。晚景南路别,炎云中伏初。此行傥不遂,归食芦洲鱼。

赏析:

这首诗写于天宝三年(744)冬,诗人因受谗毁被贬为左拾遗后,离开长安赴江陵途经湖南衡阳时所作。全诗八句四十二个字,每句七字,平仄相间,声调浏亮,节奏鲜明。前四句写自己对仕途的失意与失望,中间六句写友人劝慰自己不要灰心,要积极进取;后四句写自己渴望得到友人的支持和帮助,早日实现入仕的愿望。

首句“夫子大名垂宇宙”,表明诗人对孔丘的崇敬。次句写自己“家无钟石储”,表明自己贫穷潦倒的处境,也是对仕途失意的一种自我安慰。三、四两句“惜哉湖海人,曾校蓬莱书”,诗人说自己像湖海中的一叶扁舟,漂泊于茫茫大海之上。他也曾试图登临蓬莱山,去探求仙书中的玄妙道理,但都未能成真。这两句是诗人自谦之词,也流露出诗人对仕途失意的不满情绪。五、六两句“外物皆非吾意,此生空澹如”,“外物”指世俗之物,“非吾意”是说那些都是身外之物,不合自己的心意。诗人说世俗荣华富贵不是自己追求的目标。“空澹”是淡泊之意,“此生空澹如”是说自己追求的是人生淡泊恬静的境界。这两句话既表达了自己不愿为世俗所累的心志,又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情绪。最后四句写诗人希望从友人那里获得支持和帮助:“所思但乘兴,远适唯单车。”诗人想趁着兴致勃勃之时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但又想到路途遥远只能骑上一辆小车前往。“唯”字表示强调,说明诗人对这种处境的无奈之感。“徒言青琐闼,不爱承明庐”,诗人说虽然我很想进入青琐宫门当官,但我更爱承明庐一样的朝廷。青琐闼是皇宫禁地的门闩,承明庐是汉代宫殿名,这里借指朝廷。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向往之情。“百里人户满,片言争讼疏”写诗人离开衡阳时看到的衡阳市容。“百里”是十里的意思,“一片言”是一句话的意思。“人户满”是说城里人口众多,“争讼疏”是说诉讼纠纷很少。这两句是诗人对当地社会状况的描写,从中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繁华景象。“手持莲花经,目送飞鸟余”写诗人在衡阳停留期间的情景。“手持莲花经”是说诗人手里拿着佛经,“手持”和“莲花经”两个词语之间有转折关系,突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手执佛经,目光却望着天空中的飞鸟。这两句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寂寞与无聊,又表现了他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晚景南路别,炎云中伏初。”写的是诗人离别衡阳时的情境。“晚景”是傍晚时分,“南路”指衡阳以南的道路;“炎云中伏初”是指炎热夏天刚刚过去的时候。这两句是写诗人离开衡阳时的情景:傍晚时分在南路上分别,正是暑气刚消的时刻。这两句既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心境,又写出了当时的季节特征。最后两句写诗人此次出行如果失败就只得回到家乡去吃芦洲里的鱼了:“此行傥不遂,归食芦洲鱼”。

这首诗语言朴实自然,风格清新隽永,意境优美动人,堪称杜甫诗中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