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耽玄言,贤豪多在门。
好鹅寻道士,爱竹啸名园。
树色老荒苑,池光荡华轩。
此堂见明月,更忆陆平原。
扫拭青玉簟,为余置金尊。
醉罢欲归去,花枝宿鸟喧。
何时复来此,再得洗嚣烦。
【题解】
《金陵王处士水亭》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此诗为诗人在金陵与金陵王处士同游水亭时所作。全诗描绘了王处士的高雅生活和诗人的愉悦心情,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羡慕之情。
【注释】
- 王子:指王处士。耽玄言:沉迷道教玄理之学。玄理:道家哲学。
- 贤豪:指王处士的门人。多在门:门下弟子很多。
- 好鹅寻道士:指王处士喜欢养鹅。
- 爱竹啸名园:指王处士喜爱竹子的声音,在竹林中吟咏。
- 老荒苑:使荒芜的园林显得更加荒凉。
- 池光:水塘中的波光照映水面。荡华轩:荡漾着美丽的光辉。华轩:华丽的亭台。
- 见月明:看见明月。见:看见。
- 更忆陆平原:又想起了陆平原。陆平原(陆机):西晋文学家、诗人,字士龙。
- 扫拭青玉簟:把青色的竹席扫洗干净。扫拭:清扫。青玉簟:用青玉装饰的竹席。
- 置金尊:摆放金杯。
- 醉罢欲归去:酒喝多了,想回家去休息了。
- 花枝宿鸟喧:夜晚,花枝上的鸟儿喧闹着飞来飞去。
- 再得洗嚣烦:再一次得到清净和安宁。
【赏析】
这是一首题记之作,写于唐玄宗天宝末年,李白在金陵与金陵王处士水亭相会之际。
第一句“王子耽玄言,贤豪多在门”,点明所题主人的身份——王处士,这位“玄”即道家学说。“耽玄”即潜心研习,深究其中的道理,这一句表明诗人在此地见到的是一群“贤豪”之士,他们多在门前出入往来。
第二句“好鹅寻道士”,“好鹅”是指作者自己喜爱的白鹅,而“寻道士”则暗示出王处士的爱好。“好鹅”是比喻,暗指王处士养鹅之事;“寻道士”则是指其喜好修道炼丹。
第三句“爱竹啸名园”,“爱竹”是指王处士喜好竹林,“啸名园”则是指他的居所名扬四海,这里指的是他居住的庭院环境优美。“啸”在这里是吟诵的意思,“竹”则是王处士钟情的对象。
第四句“树色老荒苑”,这里的“老”字表明王处士的庭院已变得破败不堪,但依然有其独特魅力,“荒苑”则表明他的庭院已荒废很久了。“树色”则是指王处士庭院里生长的树木的颜色,“老”字则表现出这些树木的岁月沧桑之感。
第五句“池光荡华轩”,这里描写了王处士的水塘景色,阳光洒满池塘,波光粼粼,美丽极了。“荡华轩”则是指水光映照在华美的亭台之上。
第六句“此堂见明月”,这里的“此堂”是指王处士的水堂,“见明月”则表明他在水堂里观赏着皎洁的月光。
第七句“更忆陆平原”,这里的“平原”指的是陆机,他是西晋时期的文学家、诗人,字士龙,为人正直善良,才华横溢。“更忆”则表明诗人对陆平原的回忆之情。
第八句“扫拭青玉簟”,这里的“青玉簟”是指用青玉装饰的竹席,它是用来擦拭的清洁之物。“扫拭”则是指擦拭的过程,而“青玉簟”则是一种珍贵的物品。
第九句“为余置金尊”,这里的“金樽”是指精美的酒杯,它是由金制成,用来饮酒之用的。“置”则是指摆放,“金尊”则是一种珍贵的物品。
第十句“醉罢欲归去”,这里的“醉罢”是指酒喝得差不多了,想要回去休息了。“欲”则是指想要,“归去”则是指返回家中。
第十一句“花枝宿鸟喧”,这里的“花枝”是指花朵繁茂的地方,“宿鸟”则是指栖息在花枝上的鸟类,它们在夜晚鸣叫不停。“喧”则是指鸟儿叫声响亮,“宿鸟”则是指栖息在花枝上的鸟类。
第十二句“何时复来此”,这里的“复来”是指再次来到这里的意思,“此”则是指刚才所提到的这个地方,也就是王处士的水堂。“何时”则是指什么时候能够再来这个地方呢?“复”则是指再次的意思。
第十三句“更得洗嚣烦”,这里的“洗嚣”是指洗涤烦恼,“嚣”则是指喧嚣,“烦”则是指烦恼。“更得”则是指能够得到,“洗嚣烦”则是指洗涤烦恼的意思。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羡慕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美好环境的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