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发白马,旌节渡黄河。
箫鼓聒川岳,沧溟涌洪波。
武安有振瓦,易水无寒歌。
铁骑若雪山,饮流涸滹沱。
扬兵猎月窟,转战略朝那。
倚剑登燕然,边峰列嵯峨。
萧条万里外,耕作五原多。
一扫清大漠,包虎戢金戈。
【注释】
杂曲歌辞: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指不拘于格律的诗体。发白马:出征时所乘之马。
将军:指将领。
旌节:即旗节。古时用以指挥军队的旗帜。渡河:渡过黄河。
箫鼓:乐器,这里代指军乐。聒(guō):嘈杂。川岳:山岳。
武安:古县名,在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西南。振瓦:指战乱中屋瓦被震落。易水:在今河北省易县西。无寒歌:指战乱中没有歌声。
铁骑:指骑兵。雪山:比喻如山一般的敌军。滹沱(hú tuó):地名,在今河北省晋州市北。涸(hé):干涸。滹沱河是流经该地的一条河流。
月窟:泛指边远之地,月窟暗喻边关。
朝那:地名,在今陕西省清涧县东北。
倚剑:持剑。燕然:山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杭爱山。
峥嵘:高峻的样子。嵯峨(cuó é):山势高峻。
萧条:凄凉冷落。万里外:极言距离遥远。五原:郡名,今属内蒙古自治区。
大漠:沙漠。
包虎戢金戈(jí jīn gē):包围敌人并收起兵器。包,包围;戢,收起。金戈,指锐利的长矛。
【赏析】
《杂曲歌辞·发白马》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之一,属于“鼓吹铙歌”十八曲中的一首。此诗为征人临行时的赠别诗作,抒发了戍守边疆士兵的豪情壮志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全诗以写景为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征人对战争生活的感慨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首联“将军发白马,旌节渡黄河”,点明时间、地点、人物和任务,渲染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战斗场面。“发白马”指的是将军从家乡出发,乘白马出征。而“旌节”则是将军所持之物,象征着权威和使命。“渡河”二字则暗示了战斗即将开始。这一句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画面,让读者仿佛能听到战鼓擂动的声音,感受到将士们英勇无畏的气息。
颔联“箫鼓聒川岳,沧溟涌洪波”,进一步描绘了战斗场面的壮观景象。这里的“箫鼓”指的是军乐声,它如同潮水般汹涌澎湃,震撼着山川大地。而“沧溟涌洪波”则形象地描绘了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情景。这两联通过对比的方式将战场的激烈与自然的壮丽巧妙结合,展现了一种恢弘壮阔的景象,让人不禁为之赞叹。
颈联“武安有振瓦,易水无寒歌”,则转向了对战争生活的描述。武安是指战国时期赵国的一座城池,而在此处则成为了战事频繁的象征。而“易水无寒歌”则表达了战乱之中人们无法歌唱的悲哀情绪。这两句通过对两个场景的描绘,传达了将士们在战争生活中承受的痛苦和无奈,让人感受到了他们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接下来的内容“铁骑若雪山,饮流涸滹沱”以及“扬兵猎月窟,转战略朝那”,进一步描绘了士兵们的战斗情景。这里的“铁骑”指的是装备精良的骑兵部队,它们如同雪山一般坚不可摧。而“饮流涸滹沱”则形象地描绘了河水被战士们喝干了的场景。这些诗句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士兵们英勇善战、不畏艰险的战斗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尾联“倚剑登燕然,边峰列嵯峨”则以诗人自己的视角来结束全诗。这里的“燕然”是指边关,而“倚剑”则意味着诗人手持宝剑站在高处远眺。“边峰列嵯峨”则描绘了边关山峰耸立、参差不齐的景象。这两句通过诗人的视角展现了边关的壮丽景色和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作为一名军人的职责和使命。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战争生活的叙述,展示了将士们英勇无畏、坚韧顽强的精神风貌。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