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火三笼滞晚程,枯桑系马上寒城。
满川落照无人过,卷地飞蓬有烧明。
楚客早闻歌凤德,刘琨休更舞鸡声。
草堂旧隐终归去,寄语岩猿莫晓惊。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的综合鉴赏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重点考查对情感的理解。同时还要注意从局部到整体,由主到次逐层把握,结合着题目要求进行分析。本诗是唐代诗人刘皂的作品《旅宿萧县》中的前四句,其中“萧县”是古县名,位于今安徽省宿州市萧县西南,属宿州管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所辖之地。后两句写晚风卷地而来,吹得飞蓬乱舞,而自己却在寒城之下,孤零零的系马。这两句是说:我在这萧县道上行进了三夜,但迟迟没有到达目的地,现在又是一程,又一程。
【答案】
译文:戍楼上燃起了火把,照亮了漫长的行军道路,三夜过后,仍不能抵达宿州,只能滞留在萧县。枯桑树被系在大马上,寒风刺骨。满江的落日余晖没有人经过,卷起地上尘土,飘荡的蓬草仿佛在燃烧。我早已听闻楚歌中凤德之歌,刘琨也不愿再演奏那令人伤感的鸡鸣曲。旧日的草堂隐居之地如今终将回到那里去,寄语岩上的猿猴不要惊醒。赏析:
此诗写于公元864年(大中八年)秋天,刘皂任监察御史出使东蜀回至宿州时。
首联写行役艰难。宿州的三座戍楼,在夜晚燃起火把,照亮了漫长的行军道路,三夜过后,仍不能抵达宿州,只能滞留在萧县。“滞晚程”,指行程受阻,耽误时间。这里用“三笼”来形象地描绘了宿州三座高大的营垒在夜间点燃的灯火,既写出了军营夜景之幽暗,又暗示了旅途的艰险。一个“滞”字,既表明了行役的困难,又透露出诗人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颔联写萧县道中景色。“枯桑系马上寒城”,意思是说,枯桑树被系在大马上,寒风吹过,让人感到寒冷。“寒城”,指的是萧县城,萧县地处淮水南岸,北接宿州。诗人以“寒”字概括萧县气候之寒冷。“满川落照无人过”,“落照”指夕阳余光;“卷地飞蓬有烧明”,意谓天空中卷起的尘埃如同飞舞的蓬草一般,被太阳晒热后呈现出耀眼的红色。这一联写萧县黄昏之时的景象,渲染了萧县道中环境的荒凉。“落照无人过”“卷地飞蓬有烧明”,两个“有”字不仅强调了“烧明”的程度,而且通过夸张手法,将萧县傍晚时分的景致写得如诗如画,意境苍凉而又壮美。
颈联写萧县道中的所见所闻。诗人听到楚客早闻歌凤德(凤凰之歌),刘琨休更舞鸡声(刘琨曾作《重赴洛中书情赋》)。“凤德”、“鸡声”均指古代乐府中的名曲,前者是楚国乐曲,后者是北方乐曲。诗人听到这些乐曲,不禁感慨万分,于是写下了这首《旅宿萧县》。这里的“早闻”与“休更”相对应,表达了诗人对于音乐的感受和思考。他感叹楚地的歌声已经传唱很久了,刘琨的曲子也已经演奏了很久了。
尾联写诗人对于家乡的思念。诗人想到旧时的草堂隐居之地如今终于可以回到了,就寄语岩上的猿猴不要再惊扰它了。“草堂旧隐终归去,寄语岩猿莫晓惊”,这句中的“旧隐”指的是诗人曾经居住过的草堂,“岩猿”则是指居住在岩石上的猿猴。《山海经·西山经》载:“西南二百里曰长阳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郭璞注:“竹箭,木也。”这里用“岩猿”来比喻那些栖息在岩石上的猿猴。“晓惊”即早晨惊动。这句的意思是说,诗人想到故乡已经很久没有回去了,所以寄语岩上的猿猴不要再惊动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