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无明珠,龙洲无木奴。
足知造化力,不给使君须。
越妇未织作,吴蚕始蠕蠕。
县官骑马来,狞色虬紫须。
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
不因使君怒,焉得诣尔庐。
越妇拜县官,桑牙今尚小。
会待春日晏,丝车方掷掉。
越妇通言语,小姑具黄粱。
县官踏餐去,簿吏复登堂。
【译文】
合浦县里没有珍珠,龙洲也没有檀香木。
足见造化之力量强大,不满足于使君的奢望。
越地女子还未开始织布,吴国的蚕才刚吐丝蠕动。
县官骑马而来,面带凶相,胡须青紫。
怀中藏有一方木板,上面写着字。
如果不惹怒使君,哪能到您这里来?
越地女子拜见县官,桑树尚未长大。
等到春天日暮时分,丝线才能被抛向天空。
越地女子通晓言语,小姑准备了黄米饭。
县官离开后,官吏们又登上堂来。
【赏析】
《感讽五首》是一首讽刺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于政治黑暗、官场腐败以及社会不公的不满和愤慨。全诗通过描绘越地女子在面对使君时的无奈与悲哀,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首先从第一句看,“合浦无明珠”和“龙洲无木奴”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资源的匮乏和浪费的不满。合浦地区因为缺乏珍珠而显得贫穷,龙洲同样因为缺乏檀香木而无法发展经济。这不仅体现了作者对于资源分配不均的不满,也暗示了当时政府对于资源的过度追求和浪费。
接着看第二句“足知造化力”,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界强大力量的敬畏。然而,这种敬畏并没有转化为对自然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而是导致了资源的枯竭和浪费。这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类贪婪行为的批评和警告。
第三句“不给使君须”则直接点明了作者对于政治腐败的愤怒和不满。使君在这里指的是地方官员,他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牺牲自然和百姓的利益。这反映了作者对于当时官场风气的失望和痛心。
最后一句“焉得诣尔庐”则是对前文的总结,表达了作者对于不合理现象的强烈谴责和抗议。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百姓谋福利,让社会回归公平和正义。
整首诗通过描绘越地女子在面对使君时的无奈与悲哀,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作者对于政治腐败、官场风气以及社会不公的强烈愤慨和不满。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作者作为一位诗人的独特魅力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