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角引北风,蓟门白于水。
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
露下旗蒙蒙,寒金鸣夜刻。
蕃甲锁蛇鳞,马嘶青冢白。
秋静见旄头,沙远席羁愁。
帐北天应尽,河声出塞流。
塞下曲
胡角引北风,蓟门白于水。
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
露下旗蒙蒙,寒金鸣夜刻。
蕃甲锁蛇鳞,马嘶青冢白。
秋静见旄头,沙远席羁愁。
帐北天应尽,河声出塞流。
注释:
- 胡角引北风 - 胡人的号角声音引来了北风。
- 蓟门白于水 - 蓟门(指古代的边塞城市蓟门关)被风吹得如同水面上的霜一般雪白。
- 天含青海道 - 天空中仿佛含有青海湖的景色。
- 城头月千里 - 城墙上可以看到月光照射下的千里之遥。
- 露下旗蒙蒙 - 夜晚露水打湿了战旗。
- 寒金鸣夜刻 - 夜里寒风吹过,使得战旗发出响声。
- 蕃甲锁蛇鳞 - 蕃族士兵的铠甲像是蛇鳞一样密集排列。
- 马嘶青冢白 - 马在青草覆盖的墓地上嘶叫。
- 秋静见旄头 - 秋风带来了北斗七星的光辉,照亮了远方。
- 沙远席羁愁 - 沙子远方是羁旅之人的忧愁。
- 帐北天应尽 - 帐篷北面的天空应该已经接近尽头。
- 河声出塞流 - 黄河的声音从边塞流出。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风光和战争的氛围。开头两句通过对胡角吹响和蓟门积雪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荒凉寒冷的气氛。接下来三句通过描绘天空、月亮和战旗等,进一步渲染了边塞的孤寂与苍凉。
诗中还提到了“蕃甲锁蛇鳞”和“马嘶青冢白”,这些描述不仅增强了画面感,也反映了边塞将士的辛劳与牺牲。最后两句则以秋天的景象结束,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结束、和平到来的期待。
全诗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通过对边塞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边疆的辽阔与荒凉,以及战士们的坚韧与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