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随刘阮醉桃源,未省人间欠酒钱。
一领布裘权且当,九天回日却归还。
凤茸袄子非为贵,狐白裘裳欲比难。
只此世间无价宝,不凭火里试烧看。
【注释】
曾随刘阮醉桃源:曾经跟随刘阮等人在桃源(传说中的世外桃源)里尽情地痛饮。刘阮是晋代的两位名士,他们曾结伴出游,到桃花林中饮酒作乐,最后不知所踪。
未省人间欠酒钱:不知道人间还有欠酒钱的人。
一领布裘:一件粗布制成的衣服。权且当:暂且当作。
九天回日却归还:指天帝收回了太阳,把月亮还给它(即月圆)。比喻人一旦有了权势或富贵,就又重新归于贫穷。
凤茸袄子非为贵:用凤凰的羽毛制成的毛皮袄并不高贵,因为凤凰是一种神鸟。
狐白裘裳欲比难:用狐狸的毛皮缝制的皮袍和皮衣很难与它相比,因为狐狸是一种动物,而“裘”是一种皮衣。
只此世间无价宝: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能与之相比。
不凭火里试烧看:不经过火的考验就不能知道它的贵重。
【赏析】
这是一首讽喻诗。诗人以刘阮醉桃源、穿布裘等事为典故,借以讽刺那些醉生梦死、贪图享乐、不愿劳动而又妄自尊大的人。
首句写刘阮之游:“曾随刘阮醉桃源,未省人间欠酒钱。”刘阮是晋代的两个名士,曾随同去游览桃花源。“曾随刘阮醉桃源”,说明他曾有过一段逍遥自在的日子,但“未省人间欠酒钱”,则又表明他不懂得人情世故,只顾自己享乐,不顾及人间的疾苦。这两句是说,像他们这样醉生梦死的人,是不会想到人间还有欠他们的钱的。
次句写穿布裘:“一领布裘权且当,九天回日却归还。”这里所说的布裘,是指布做的皮衣,是粗布制成的衣服。诗人用“权且当”三字表明,这种粗布皮衣不过是个暂时的权宜之计而已,不久就要把它还给别人了。“一领布裘”四字下得十分简练,既表明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又表明了他生活俭朴、安贫乐道的性格。
第三句写穿狐白裘者:“凤茸袄子非为贵,狐白裘裳欲比难。”这里说的是,用凤凰的羽毛做的皮袄并不高贵,而狐狸身上的皮衣却很难与其相比。诗人用“凤茸袄子”来比喻那些穿着华丽的衣服的人,用“狐白裘裳”来比喻那些穿着简陋衣服的人,从而辛辣地讥刺了那些追求豪华、攀比富贵的人。
末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只此世间无价宝,不凭火里试烧看。”意思是:这世上真正珍贵的东西没有一样是可以用火烧出来的。这里的火指的是烈火。“只此世间无价宝”。意思是说,这世上真正珍贵的东西没有一样不是不可多得的宝物;只有这些东西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不凭火里试烧看”,意思是说:这些真正无价之宝是不能经火炼的,只有通过火炼才能知道它们的真正价值。诗人用“试烧”二字表明了火炼的意义,同时也表明了他对这种火炼的态度:对于真正的无价之宝来说,任何火炼都是徒劳无益的。
这首诗的作者对当时社会上那些贪图享受、追求富贵的人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和鞭笞。诗人通过对比的方式,揭示了这些人的真实面目,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