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明年老辄自论,乞得湘守东南奔。
为闻楚国富山水,青嶂逦迤僧家园。
含香珥笔皆眷旧,谦抑自忘台省尊。
不令执简候亭馆,直许携手游山樊。
忽惊列岫晓来逼,朔雪洗尽烟岚昏。
碧波回屿三山转,丹槛缭郭千艘屯。
华镳躞蹀绚砂步,大旆彩错辉松门。
樛枝竞骛龙蛇势,折干不灭风霆痕。
相重古殿倚嵓腹,别引新径萦云根。
目伤平楚虞帝魂,情多思远聊开樽。
危弦细管逐歌飘,画鼓绣靴随节翻。
锵金七言凌老杜,入木八法蟠高轩。
嗟余潦倒久不利,忍复感激论元元。
【注释】:
- 次潭州:在湖南长沙。酬唐侍御姚员外游道林岳麓寺题示:为酬答唐姚员外的游览,写于岳麓寺。
- 承明:汉宫名,在长安,即大明宫,这里借指朝廷。年老:年龄大。
- 乞守:请求做某地的长官。东南奔:向东方奔走。这里指辞官。
- 闻:听说。国:国都。
- 青嶂:青翠的山峰。逦迤:曲折延伸。僧园,僧人的园林。
- 含香珥笔:指用香涂笔头,使香气浓郁。眷旧:怀念老朋友。
- 台省:指尚书省、中书省等中央机构。台省尊:台省(指政府)之尊位。谦抑自忘:谦虚谨慎而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地位。
- 亭馆:宾馆,招待所。执简:持简持笏,即持文牍处理公务。
- 直许:直接允许。携手:手拉手,表示亲密无间。游山樊:游览山中的村庄(指岳麓寺)。
- 忽惊:忽然感到惊讶。列岫:众山。逼:逼近。
- 朔雪:北方的雪花。烟岚:烟雾云气。
- 碧波回屿三山转:青山环绕,湖水回转,岛屿旋转;碧波、回屿、三山,都是名词,形容山环水绕,景色优美。
- 丹槛:红色的栏杆。缭郭:围绕。千艘(shuō):很多小船。屯:聚集。
- 华镳(biāo):华丽的马笼头。躞蹀(xié dié):马缓慢地走。绚砂步:五彩斑斓的沙土。
- 大旆(kuài):大旗。彩错辉松门:五色缤纷的大旗照耀着松树。
- 樛枝竞骛(wù):攀缘生长的枝干竞相比美争强,比喻有才能的人争相出仕。折干不灭风霆痕:树枝折断,但风雷痕迹犹存。
- 相重:互相依重。古殿倚嵓腹:古代宫殿倚靠山腹,这里指岳麓寺背靠青山。
- 别引新径萦云根:另外开辟一条新路,盘旋在云雾缭绕的山脚。
- 目伤平楚:因想到国家政治混乱而悲伤。虞帝魂:虞舜的魂灵,这里指国家的兴亡。
- 情多思远:因怀乡之情而远念故乡。聊开樽:姑且举杯畅饮。
- 危弦细管:高亢的琴声和悠扬的小管乐声,指音乐演奏得十分优美动听。逐歌飘:随着歌曲飘扬。
- 画鼓绣靴:绘有花纹的鼓槌和绣有图案的靴,泛指各种精美乐器。随节翻:随着乐曲的节奏舞动。
- 锵金七言:铿锵有力,音调优美的七言诗。入木八法:指诗歌语言准确、精练。蟠高轩:盘旋于高高的殿堂之上。
- 嗟余潦倒久不利:我潦倒已久,没有机会施展才干。
- 忍复感激论元元:不忍再一次发愤图强去评论时事了。
【赏析】:
这是一首酬答之作,酬答的对象是唐姚员外游道林岳麓寺的题咏。酬答的内容是作者对唐姚员外的游览岳麓寺所作的诗作的酬和。酬答的形式是作者亲自到岳麓寺游览,并写下自己的游览体会。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据《全唐诗》卷五九一记载,在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当作者在岳麓寺游览时写成此诗。当时,诗人已经五十九岁,他之所以能写出如此精彩的诗句和如此精美的诗篇来,除了他有卓越的文学修养和深厚的生活阅历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具有一颗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人民的赤子之心。因此他才能写出如此美妙的诗句来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他在游览时所产生的种种感慨。
诗的前半部分,主要写诗人在游览岳麓寺时所见景物之美。首联点题,写诗人被唐姚员外邀去游览岳麓寺,诗人欣然前往,心情激动不已。颔联写诗人看到湘水一带山水风光的秀美迷人,于是情不自禁地赞美起湘水来,赞叹它美丽壮观。颈联写诗人在游览岳麓寺时,看到庙内的僧人们也都很热情地接待游客,于是诗人就与僧人一起游玩起来。尾联写诗人在游览岳麓寺时,看到山脚下的风景也非常优美迷人,于是诗人便邀请唐姚员外一起去游玩山脚下的村庄。中间两联则写诗人在游览时的所见所感。颔联写诗人看到美丽的山景后,不禁想起了楚国的富庶和山水的秀美,因而心中充满喜悦之情。颈联写诗人在游览时,听到阵阵笛声,看到阵阵舞影,于是诗人不禁感叹不已,觉得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令人陶醉。尾联写诗人在游览时,看到山间的云雾缭绕,远处的山峰若隐若现,于是诗人不禁想起当年屈原投江的情景,心中充满悲怆和忧思之情。
后半部分主要写诗人在游览后的感想和议论。前四句写诗人在游览时的感受。首联写诗人看到唐姚员外出游时的心情非常激动。颔联写诗人在游览时看到山势的险峻和林木的茂盛而感慨万分。颈联写诗人在游览时见到山脚下风景秀丽而心旷神怡。尾联写诗人在游览时看到山中的村庄而心生羡慕之情。中间四句写诗人在游览后的感慨和议论。颔联写诗人看到唐姚员外离去时的心情十分悲痛。颈联写诗人看到国家政治腐败而感到十分忧虑。尾联写诗人看到国家政治的混乱而感到十分伤心。这几句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未来的忧虑,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国家衰败的痛心疾首之情。
全诗语言精炼、含蓄蕴藉、意境深远,既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人民的美好感情,也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的良好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