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从东道,皇威被远戎。
来参八骏列,不假贰师功。
影别流沙路,嘶流上苑风。
望云时蹀足,向月每争雄。
禀异才难状,标奇志岂同。
驱驰如见许,千里一朝通。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解答时,首先读懂题目要求,然后逐句分析内容和语言,最后点明主旨即可。本题考查的是“西戎献马”,考生要注意把握全诗的内容,并从诗句中提炼出关键信息,如“来参八骏列”“不假贰师功”以及“千里一朝通”等句子,并注意用自己最熟悉的典故或知识加以诠释。
这首诗前四句写西戎之马来朝,天马降临,皇威远播。第五六句写西戎献马之后,不劳远征,西戎之马也能得到千里马的称号。最后两句写马的非凡才气和雄姿英发,令人瞩目。诗人借咏西戎之马,赞颂了唐玄宗的圣明与威德,表达了作者对盛唐盛世的向往之情。
【答案】
译文:
天马从东道而来,皇帝的威望遍及远方边陲。
前来朝拜的是八匹骏马,它们并不依赖贰师将军的功绩。
影别流沙路,嘶声上苑风。
望云时蹀足,向月每争雄。
禀异才难状,标奇志岂同。
驱驰如见许,千里一朝通。
注释:
①西戎:指西域少数民族地区。
②八骏:指唐代宗室李泌所献的八匹名马。
③贰师:指西汉时期的大将李广利,他因远征匈奴有功被封为贰师将军。
④流沙:沙漠。在今甘肃敦煌一带。
⑤嘶声:马发出的声音。
⑥望云:仰望云霞。比喻志向高远。
⑦向月:对着月亮。形容志向远大。
⑧见许:受到许可、赏识。
赏析:
《西戎献马》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作品。这首诗描写了西域少数民族进献的良马。诗人以“西戎献马”开篇。首句中的“天马”二字,就概括了西域民族进贡的这匹神骏良马,而“从东道”三字更表明了这匹马是由东方来的。接着,“皇威被远戎”一句,便把读者的视线引到遥远的西域。第二句“来参八骏列”,又说明西戎进贡的是八匹良马,而“八骏”又是古代皇帝所珍爱的坐骑,所以,这八匹良马的到来,自然引起了皇帝的重视。
第三四句“影别流沙路,嘶声上苑风”,写的是这八匹马来到长安后,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这八匹马在长安城中自由自在地奔跑着(“影别”即影子离开的意思),它们那悦耳的嘶声,仿佛在京城中回旋(“嘶声上苑风”即它们的嘶声好像在空中回荡)。
最后四句“望云时蹀足,向月每争雄”,说的是这些马到了皇宫之后,更是受到了皇帝的喜爱,它们在宫廷里自由自在地奔跑着,有时还争先恐后地向前跑,好像要争夺皇上的宠爱似的。这里既写出了马的神采飞扬,又表现出了人的意气风发。
五至七句,诗人运用夸张手法进一步渲染了马的风采,“禀奇才难状”,意思是这马的非凡才能,是很难用语言来描绘形容的;“标奇志岂同”,意思是这匹马所显示出来的非凡志向,是和它本身的特殊才能分不开的。这几句诗,一方面赞美了马的特殊才能,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对这匹马的喜爱。
八至十句,诗人通过马的动作来表现马的不凡气质,“驱驰如见许”,意思是说这些马驰骋起来的样子,就像得到天子赏识一样(“如见许”就是得到天子的赏识);“千里一朝通”,意思是说一旦有了皇帝的赏识,那么千里马也就能够迅速到达目的地了。这两句话既写出了马的奔逸神速,也表现出人对马的喜爱之情。
十一、十三两句,诗人进一步歌颂了西戎之马的非凡品质,“禀异才难状”一句,是总揽全诗的一句,意思是这匹西戎之马有着非凡的才能,是很难用言语来形容的,而这匹马又拥有着非凡的品质和志向(“标奇志岂同”),这就使它具有了不可估量的威力。这两句诗是诗人对整个西戎之马的赞美,也体现了诗人对唐朝盛世景象的热爱与向往。
十二、十七两句,诗人通过对马动作的描写,进一步赞美了西戎之马的非凡气质和奔逸神速。这里的“千里一朝通”,既是诗人对西戎之马速度的赞美(“一朝”,一夜间的意思),也是诗人对唐朝盛时的向往,因为唐朝是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富强的国家,国家强大,百姓安居乐业,所以,人们才能有这样美好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