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泽逢蛇盖是常,还如山上见豺狼。
国中有怪非蛇兽,不用贤能是不祥。

【注释】

春秋战国:指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门再吟:指《诗经·大雅》中的“文王曰咨,如匪石何,不斵其阻;如月之食,不克其极。文王曰咨,人亦有言:进退维谷。”(文王叹息说:难道这块巨石不能摧毁吗?不能把它挪开。像月亮的圆缺,也不能改变它。文王叹息说:难道人们的话没有道理吗?进退两难啊!)盖常:大概总是。还如:好像。山上见豺狼:比喻国中奸诈之人很多。

贤能:有才能的人。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讽刺诗,通过描写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来讽刺当权者的昏庸无道。全诗以诗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感叹为线索,通过对古代历史事件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首句“春秋战国门再吟”,以诗人对历史的回顾和感慨开篇。这句诗引用了《诗经·大雅》中的经典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深深感慨。诗人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描述,暗示了当时的社会混乱和动荡不安的局面。

次句“下泽逢蛇盖是常”,以诗人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亲身经历为例,进一步描绘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动荡。这里诗人用“下泽”代指乱世,用“蛇”比喻奸佞小人,表达了诗人对奸佞小人的痛恨和对正直之士的赞美。同时,这句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贤能人才的极度渴求,因为贤能人才往往被视为国之栋梁。

第三句“还如山上见豺狼”,则更进一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这里的“山上见豺狼”,比喻那些表面上看似贤良君子,但实际上却心怀鬼胎、阴险狡诈的人物。这些人物在表面上看起来是好人,但实则内心充满了恶意和贪婪。这种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道德沦丧和风气败坏,表达了诗人对这种道德沦丧的强烈反感和谴责。

最后一句“国中有怪非蛇兽,不用贤能是不祥”,则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总结和反思。这句诗指出,国家之所以会陷入混乱和衰败的境地,就是因为没有贤能的人才。而如果没有贤能人才的支持和辅佐,国家就会走向衰败。因此,诗人呼吁政府应该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整首诗通过诗人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感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诗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思考,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并对当时社会的道德沦丧和风气败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诗人通过呼吁重视贤能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表达了对国家未来发展的美好祝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