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怨刑科有党偏,耕夫无不事戎旃。
是时老幼饥号处,一斛黄禾五百千。

后汉门再吟

咸怨刑科有党偏,耕夫无不事戎旃。

是时老幼饥号处,一斛黄禾五百千。

注释与赏析

  • 咸怨:普遍怨恨,形容广泛而深入的不满情绪。
  • 刑科有党偏:刑法部门存在不公和偏袒。
  • 耕夫:从事农业工作的男子。
  • 事戎旃:参与战争或戍边,此处指耕作也涉及战争生活。
  • 是时:当时,指那个时代。
  • 老幼:老年人和儿童。
  • 饥号处:因饥饿而发出哀号的地方。
  • 一斛:古代容量单位,一斛为十斗。
  • 黄禾:黄色的稻谷。
  • 五百千:形容数量巨大,五千至一千倍。

诗歌背景与创作意图

《后汉门再吟》创作于唐代(723年-805年),作者周昙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其生平不详,但已知其对文学有着深厚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这首诗反映了唐代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如法律的不公、战争的残酷以及人民生活的贫困等,通过强烈的情感表达,呼吁社会的关注与改革。

诗歌内容解读

诗中通过“刑科有党偏”表达了当时司法系统中存在的腐败和不正之风,指出了官员们可能因私利而偏袒某些集团或个人。这揭示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面,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社会正义的渴望和对公平的执着追求。

紧接着,“耕夫无不事戎旃”描绘了农民被迫参与战争的情景,这不仅是对农人辛劳的写照,也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这种描述深刻地揭露了战争对普通百姓的毁灭性影响,强调了和平的重要性。

“是时老幼饥号处,一斛黄禾五百千”通过夸张的手法展示了战争后的悲惨景象。粮食的缺乏不仅导致了饥饿,还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这一细节反映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深刻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结论

《后汉门再吟》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思考的作品,更是一首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诗篇。通过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提醒后人不忘过去,珍惜和平,关注民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