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登洛阳坂,目极天茫茫。
群物归大化,六龙颓西荒。
豺狼日已多,草木日已霜。
饥年无遗粟,众鸟去空场。
路傍谁家子,白首离故乡。
含酸望松柏,仰面诉穹苍。
去去勿复道,苦饥形貌伤。
【注释】
洛阳坂:洛阳的山坡。
大化:大自然的造化。
六龙:指皇帝。
豺狼日已多,草木日已霜:意思是说,豺狼一天比一天多,草木一天比一天少。
饥年无遗粟,众鸟去空场:意思是说,在饥荒的年头没有存留一粒粮食,而那些鸟儿都去了空旷了的场地。
路傍谁家子:路旁哪个人家的孩子?
白首离故乡:意思是说头发已经斑白,离开了自己的家乡。
含酸望松柏,仰面诉穹苍:意思是说含着酸水望着那苍天。
去去勿复道,苦饥形貌伤:意思是说去吧,不要再提这些了(我)因为我现在饥饿的样子很惨。
【赏析】
此诗为作者于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贬谪江陵时所写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慨之情。全诗共八句,分为三组,每组四句。第一组写诗人登高远眺所见的景物,第二组是说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粮食匮乏,以致群飞绝迹;第三组写诗人在荒原上看到的情景及内心感受。
“晨登洛阳坂,目极天茫茫。”清晨登上洛阳的山岭,放眼远望,只见天边云海茫茫。这里写的是登高远眺所见的景物,以“洛阳”起句,点出地点,“阪”,山坡。这两句从眼前之景写起,是整首诗的第一层意思。
“群物归大化,六龙颓西荒。”万物都归于大自然的造化之中,六龙(指皇帝)也败落到荒凉的西部荒原。“群物归大化”一句的意思是万物都归于大自然的造化之中。这两句是从远处所看到的景物,是第二层意思。诗人登上山顶,放眼望去,看到天边云彩翻腾,仿佛要冲天而去,而西边的天空却是一片凄凉的景象。诗人在这里用“六龙”来比喻当时的皇帝,意指皇帝也像六龙一样败落到荒凉的西部荒原。
“豺狼日已多,草木日已霜。”豺狼一天比一天多,草木一天比一天少。这是从近处所见到的景象。诗人在这里用了对比手法,将“豺狼”与“草木”进行对比,从而表达出诗人对当时社会混乱局面的不满和担忧之情。
“饥年无遗粟,众鸟去空场。”在饥荒的年头没有存留一粒粮食,而那些鸟儿都去了空旷了的场地。这是从人们生活方面看到的景物。诗人通过这一景象表达了人们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和担忧之情。
“路傍谁家子,白首离故乡。”路旁那个是谁家的子弟,头发已经斑白了还离家而去。这几句是说诗人看到路边有一个年轻人正背着包袱离开家乡。
“含酸望松柏,仰面诉穹苍。”含着酸水望着那苍天。这是诗人内心的真实情感。诗人在这里用“含酸”来形容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愤怒之情。他仰望苍穹,诉说着自己的遭遇和心情。
“去去勿复道,苦饥形貌伤。”走吧去吧,不要再提这些了。因为我现在饥饿的样子很惨。这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一种无奈和悲哀的感叹。
此诗以写景起兴,以写人收结,中间穿插议论,抒发感慨。诗人通过对洛阳坂的描写,展示了自己对当时社会混乱局面的不满和担忧之情。同时,诗人也通过对身边人的观察,进一步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愤慨和不满。整首诗语言简练,感情真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