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才天道亲,首阳谁采薇。
去去荒泽远,落日当西归。
羲和驻其轮,四海借馀晖。
极目何萧索,惊风正离披。
鸱鸮鸣高树,众鸟相因依。
东方有一士,岁莫常苦饥。
主人数相问,脉脉今何为。
贫贱亦有乐,且愿掩柴扉。
【注】
首阳:指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后人称他们为首阳二烈士。
羲和:指日神名。古代传说日神驾着六龙车,羲和为御者。
离披:零乱的样子。
东方有一士:东方有个贤人。
掩柴扉:关上门,表示隐居。
【赏析】
《感怀其二》是一首五言绝句,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以及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全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自由、独立人格的精神。
第一句“举才天道亲”,诗人以“天道”自比,表明他有着高尚的品德和才能。这里的“天道”指的是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诗人认为自己的品德和才能与天道相符,因此得到了命运的青睐。这种观点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认识。
第二句“首阳谁采薇”,诗人以伯夷、叔齐为例,表明他们坚守节操,不随波逐流,最终选择了死亡。这里的“首阳”指的是伯夷、叔齐隐居的地方,而“薇”则是他们的食物。诗人以伯夷、叔齐为榜样,表达了自己追求自由、独立人格的决心。
第三句“去去荒泽远,落日当西归”,诗人描述了自己远离尘世,来到荒僻的野外。这里的“荒泽”指的是无人居住的地方,而“西归”则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第四句“羲和驻其轮,四海借馀晖”,诗人借用了神话中的日神形象,表达自己的希望。这里的“羲和”指的是太阳神,而“余晖”则是阳光的余光。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像太阳神一样,为天下人带来光明和温暖。这句诗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第五句“极目何萧索,惊风正离披”,诗人通过观察自然景色,表达了自己的感慨。这里的“何萧索”指的是周围环境荒凉,而“离披”则暗示了风雨飘摇。诗人感叹世事变迁,人事无常,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和不安。
第六句“鸱鸮鸣高树,众鸟相因依”,诗人描绘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这里的“鸱鸮”是一种猛禽,而“高树”则是它栖息的地方。诗人观察到一群鸟儿在树上栖息,相互依偎,表现出一种团结友爱的精神。诗人从中得到了启示,认为团结就是力量,应该学会团结他人,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第七句“东方有一士,岁莫常苦饥”,诗人以东方的一个贤人为例子,表达了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这里的“一士”指的是那个贤人,而“岁莫”则意味着一年将尽的时候。诗人观察到那个贤人常常遭受贫困之苦,却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诗人从这个例子中受到了启发,认为人生虽然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只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第八句“主人数相问,脉脉今何为”,诗人以主人的身份询问那个贤人为何如此愁容满面。这里的“主人数相问”指的是主人对贤人的询问,而“脉脉”则形容贤人的神态。诗人观察到那个贤人总是愁眉不展,心中充满了疑惑和困惑。诗人从这个例子中感受到了那位贤人的痛苦和无助。
第九句“贫贱亦有乐,且愿掩柴扉”,诗人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决心。这里的“贫贱”指的是贫穷和卑贱,而“乐”则是快乐的意思。诗人认为即使在贫贱之中,也能找到快乐,并愿意选择隐居的生活。这里的“柴扉”指的是门上的横木,象征着隐居的生活状态。诗人用“掩柴扉”来表示自己愿意远离尘世的喧嚣,过上宁静的隐居生活。
整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描绘和对比,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独立人格的精神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诗人也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和人际关系的互动,获得了深刻的启示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