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下搜岩野,高人入竹林。
长因抗疏日,便作去官心。
清俸供僧尽,沧洲寄迹深。
东门有归路,徒自弃华簪。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诏下搜岩野,高人入竹林”的意思是:皇帝下诏要搜寻隐士、高人进入深山竹林。这两句话写诗人被召进京的欣喜之情,但同时也表明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长因抗疏日,便作去官心。”意思是:长久以来,我都是在抗疏的时候,才下定决心,离开官场的。这句话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失望和无奈。“清俸供僧尽,沧洲寄迹深。”意思是:清贫的俸禄用来供养僧侣,自己只能寄居在沧洲深处。这句诗表现了诗人清贫的生活和孤独的处境。“东门有归路,徒自弃华簪。”“东门”指洛阳东门外,是当时京城长安东面的城门。这两句是说:东门外有一条回家的小路,可我仍然白白地抛弃了华贵的冠带。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仕途失意,欲归不得的无奈心情,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朝廷的不满。

【答案】

【注释】

  1. “诏下”句——诏书下达。2. “高人”句——朝廷征召隐居的高士。3. “沧洲”句——沧州即今河南孟津一带的湖海之滨,作者曾在此居住,所以称“寄迹深”。4. “东门”句——东门前有通往故乡的道路。5. “徒自”句——白白地丢弃华丽的衣冠。6. 东都——指东都洛阳。7. “华簪”句——华簪是古代的一种头饰;这里指冠冕之类的华丽服饰。8. “沧洲”句——这里指作者居住的地方。9. “抗疏”句——指向皇帝上书言事。10. 抗疏——指在朝廷上多次上书奏事。11. “清俸”句——指作者清廉的俸禄。12. “寄迹”句——指寄身于荒僻之处。13. 东都——指东都洛阳。14. “华簪”句——华簪是古代的一种头饰;这里指冠冕之类的华丽服饰。15. “沧洲”句——这里指作者居住的地方。
    译文:
    诏令下达后要寻找隐士、高人进入深山竹林。
    长期以来我在抗疏时才决心离开官场。
    清高的俸禄已经用得精光来供养僧人,我只能寄居在沧州的深处。
    东门之外有一条回家的路,我却空手而归,白费了华贵的冠带。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任右拾遗时期所写的。诗人任右拾遗是在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这一年诗人刚从长安回到老家东都洛阳,当时他刚刚33岁。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被召进京后的复杂心情。
    首联“诏下搜岩野,高人入竹林”,是说皇帝下诏要寻找隐居在深山中的高士、高人。这一联写出皇帝对隐居人士的召唤,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召唤的态度。诗人在接到诏令后,心中既感到兴奋,又感到惆怅和失落,因为自己并不属于隐居人士,更谈不上被皇帝召见,因此感到十分惆怅。颔联“长因抗疏日,便作去官心”,则是进一步表达诗人对诏令的感受。诗人长期以抗疏闻名,这次诏令的到来,使他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前途与命运,从而产生了去官的想法。颈联“清俸供僧尽,沧洲寄迹深”,“清俸”即微薄的俸禄,“沧洲”指沧州,这里泛指作者的隐居之地。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清贫的生活和孤独的处境,同时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尾联“东门有归路,徒自弃华簪”,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不满。“徒自弃华簪”是说朝廷中没有值得自己留恋的东西,只有那些华美的冠带才是无用之物。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却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思想内涵。诗人通过对隐居人士的呼唤、对自己去官想法的抒发、对清贫生活和孤寂处境的感慨以及对朝廷的不满等情感的描绘和表现,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感情,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