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于南去善阳关,身逐归云到处闲。
曾是五年莲府客,每闻胡虏哭阴山。

诗句原文

单于罢战却归题善阳馆

单于南去善阳关,身逐归云到处闲。

译文与注释

武元衡(758—815),字伯苍,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人。 建中四年(783)登进士第,历官比部员外郎、御史中丞等职。 元和二年(807),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出为 剑南西川节度使。 元和八年(813)召还,复为相。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匈奴首领在战败后归途上的情景。首句“单于南去善阳关”直接点明了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北方的游牧民族领袖,他的名字是“单于”。他的国家位于一个名为“善阳关”的地方。这里是一个战略要地,对于匈奴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里的“善阳关”可能是一个虚构的地名,也可能是根据历史上某个具体的地理位置来命名的。

次句“身逐归云到处闲”,进一步描绘了这位单于的形象。他似乎已经厌倦了战争,渴望过上平静的生活。这里的“归云”可能是指天空中飘渺的云彩,也可能象征着他心中的宁静。而“到处闲”则表明他已经远离了战争的喧嚣,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第三句“曾是五年莲府客”,则透露出这位单于曾经在另一个地方居住过,而且时间长达五年之久。这可能是指他在另一个国家的皇宫里做客,或者在某个繁华的城市中生活了一段时间。这个“莲府”很可能是一个比喻,表示那个地方如同莲花一样美丽而高贵。

最后一句“每闻胡虏哭阴山”,则揭示了这位单于的内心世界。虽然他身处异国他乡,但仍然无法忘记自己的祖国和家乡。每当听到胡人的哭声时,他就会感到悲伤。这里的“胡虏”指的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经常受到汉族和其他游牧民族的攻击。而“阴山”则是他们的主要家园之一,也是他们的文化和信仰的中心。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一位匈奴首领的内心世界和他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时,它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边疆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