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仞峰头一谪仙,何时种玉已成田?
开经犹在松阴里,读到南华第几篇。
【赏析】
松岭徐炼师,即徐炼师,名不详。据《全唐诗话》记载,唐代大历(766—779)年间,诗人贾至与友人游于江西,曾访见一位名为徐炼师的道士,后作此诗以记之。
首二句写松岭徐炼师的形象。“千仞峰头一谪仙”一句,极言其高峻非凡。“谪仙”原指唐玄宗时隐修华山的著名道士,因被贬谪至此,故称。这里用以形容徐炼师之高洁。而“何时种玉已成田?”则又暗寓其修炼成仙之意,与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相呼应。
第三句写徐炼师之学问深博。“开经犹在松阴里”,言其虽隐居山林,但仍勤于讲学。“读”字用得传神,既表现了其对知识的渴求,也体现了其对名利看淡的人生态度。
末二句写徐炼师之学问深博。“读到南华第几篇?”既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佩之情,也揭示了他深厚的学识底蕴。
【注释】
千仞:极高的山崖。
谪仙:谪仙原为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仙之一,后来泛指才德出众的人。
开经:讲学;授业。
松阴:松树林的阴影。
南华:即《庄子》。
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描写了一位道人的形象及其高远的志趣和丰富的学识。
诗的前两句通过描绘道人的容貌和神态来展现其超群脱俗的气质。首句“千仞峰头一谪仙”以夸张的手法形容道人高峻的身形,如同仙人一般,超凡脱俗。次句“何时种玉已成田”则巧妙地将种玉比喻为修炼成仙的过程,表达了道人对修仙之路的执着追求。
诗的中间两句进一步描绘道人的生活状态。首句“开经犹在松阴里”意味着即便在山林中,道人也不忘讲学授业,其学识渊博可见一斑。其次句“读到南华第几篇”则展现了道人在学术研究上的深厚功力,其深厚的学识使得他在《庄子》这部经典著作中也能轻松阅读至多篇之多。
诗的最后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和升华。通过描述道人的生活状态和学术成就,诗人不仅赞美了道人的高远志趣和丰富学识,也体现了诗人对道人精神品质的钦佩之情。同时,这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以及追求高远志向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