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西城第二桥,两边山木晚萧萧。
井花净洗行人耳,留听溪声入夜潮。

【注释】

梓州:即今四川省三台县。牛头寺:在梓州西门外,因有牛头山而得名。

第二桥:指成都外城西面的双流驿,是通往梓州的必经之地。

山木:指两岸的山林。萧萧:风声。

井花:井中的水,指溪水。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的七言绝句,写景时以诗人的主观感受为线索,先写远景,后写近景;写景中又注意点染气氛,使诗情、画意浑然一体。

“一出西城第二桥”二句,点明题旨,总括全篇。出城不远,来到双流驿前,只见那驿道两旁的青山,沐浴在暮色之中,显得格外幽静,一片萧疏。“出”,动词。西城:成都城的西部。第二桥:地名,在成都城南。“第一桥”、“第三桥”均未提及,但读者不难推想。“第二”,犹言“其一”,“其”字下得十分工巧。

“两边”两句,写景入深,刻画细腻。“山木”句承上启下,写驿道两侧的山树,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阵阵沙沙之声。诗人从听觉的角度写山木之声,使人产生一种清幽之感;“晚萧萧”三字,则进一步烘托出山木之“萧萧”。

“井花”两句,承上启下,写溪水声与行人耳语声相融合的意境。井花,井中水花。这里用一“净”字作状语。行人耳畔的溪水声与耳语声交融在一起了。“留听”,犹言“仔细聆听”。“溪声”句承接“山木”来写,说溪水声在夜潮的推动下,汇成一股股潮流,流入江海。这一句写动静结合,把溪水声、溪水声与夜潮声融为一体。这样写,既突出了溪声,又写出溪声的悠扬动听;既写出了溪声与溪声之间的和谐,又写出了溪声与夜潮声之间的交融。“入夜潮”,化用李嘉祐《宿大梁桥》诗句:“人行秋水里,帆去夕阳边。”(见《全唐诗》卷六八五)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成都外城西面的双流驿时所写。诗的开头两句写诗人由西城出发,经过第二座桥梁到达双流驿,描绘了一幅傍晚时分的山水图。接着两句通过“两边山木晚萧萧”和“井花净洗行人耳”,描写了山木和溪水的声响,以及这些声响给行人带来的感觉。最后两句“留听溪声入夜潮”,则是写溪水声和夜潮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美妙的声音效果。整首诗构思巧妙,用语精炼生动,富有音乐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