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杪影凌乱,露轻光陆离。
如霞散仙掌,似烧上峨嵋。
道树千花发,扶桑九日移。
因山成众像,不复藉蟠螭。

【注释】

《观山灯献徐尚书》:观灯,是古代民间习俗。在元宵节时,人们燃放灯火,以供赏玩。献灯,就是为徐尚书献上一盏灯。徐尚书,名不详。“风杪”,指高处的树枝;“陆离”,形容光彩缤纷。这里说风吹过树枝,树叶摇曳,光华斑斓。“如霞散仙掌”,形容灯光像仙女散开的手掌一样。“似烧上峨嵋”,形容灯光像烧着的火焰一样。“道树”,泛指庙宇前的大树;“扶桑”,传说中太阳升起的地方,这里代指东边的太阳。“因山成众像”,指寺庙中的佛像都是用山上的石头雕成的。这两句说,庙里的树木繁茂,山石雕佛众多。“不复藉蟠螭”,意思是说,不用依靠盘绕的龙形装饰了。

赏析:

《观山灯献徐尚书》是一首描写灯会盛况的诗歌。诗中所写灯会盛况,从正月十六日开始,到十九日结束。诗人从不同角度对灯会盛况作了生动细致的描绘。

首联“风杪影凌乱,露轻光陆离”。写正月十六晚上,风摇树梢,月光下,灯影摇曳、五彩缤纷。诗人运用了“风杪影凌乱”和“露轻光陆离”等形象的词语,把风摇树梢的景象描绘得十分生动,使读者仿佛看到了树上五颜六色的彩灯。而“风杪”则是指高高的树枝,这里指的是山间的古木,它给风带来了摇曳的美感,也给月色增添了一份清冷之感。而“露轻光陆离”则描绘了一种朦胧而美丽的景色,给人一种朦胧而美丽的感觉。

颔联“如霞散仙掌,似烧上峨嵋”。写正月十七晚上,天空中的云彩如同神仙手中的仙掌一般,而地上的灯火又如同燃烧的火焰一般。诗人通过运用“如霞散仙掌”和“似烧上峨嵋”这些形象的词语,把天空中的云彩描绘得十分美丽,而地上的灯火又如同燃烧的火焰一般,让人不禁想起峨眉山的美丽景色。

颈联“道树千花发,扶桑九日移”。写正月十八早上,道旁的树木盛开着花朵,而东方的太阳也慢慢升起了。诗人通过运用“道树千花发”和“扶桑九日移”这些形象的词语,把道旁的树木描绘得十分美丽,而东方的太阳也慢慢升起了,给人以希望和活力的感觉。

尾联“因山成众像,不复藉蟠螭”。写由于山峰的高大和形状各异,所以形成了各种佛像。这里说的“蟠螭”,是神话中的一条龙,传说这条龙曾经盘踞在这里,后来变成了一座山。诗人通过对这句话的解释,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叹之情。

整首诗语言流畅优美,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灯会盛况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韵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