檐下疏篁十二茎,襄阳从事寄幽情。
只应更指伶伦见,写尽雌雄双凤鸣。

【原诗】

清水驿丛竹天水赵云余手种一十二茎檐下疏篁十二茎襄阳从事寄幽情只应更指伶伦见写尽雌雄双凤鸣

【注释】

清水驿:古驿站名,在今湖北随县西。

天水赵云:即东汉赵云。赵云曾于清水驿种竹。

“襄阳从事”二句:指赵云的《赠从弟九首·其一》:“常山临济处,林宗发浩叹。昔去陈蕃亭,还来浣沙潭。洗心稽古道,濯足沧浪江。岂无清吹韵?奈此俗中鞿。徒有孤凤思,不堪与鸡倡。”这里用其典,意谓友人以种竹自喻。

“只应”二句:指汉伶伦作《离骚经》,以“凤皇、凤皇,于彼高冈。”两句为韵,而赵云之诗,亦以一“雌”、“雄”为韵。

【赏析】

《赠从弟九首》是一首抒写友情之作。诗人以清新的笔触,描绘友人种竹的情趣,借以抒发自己对友人高尚品德和美好情谊的赞美之情。

首联先点明送别之地——清水驿,再交代友人种竹的时间及缘由。清水驿位于今湖北随县西,是三国时蜀将赵云屯驻之地,也是诸葛亮南征孟获所经过的地方。公元二二一年,诸葛亮六出祁山,欲攻取魏之街亭,因马谡拒谏失言,使诸葛亮大败于此。第二年春,马谡被斩,诸葛亮痛悔失计,遂令赵云屯兵于街亭,以备后患。当时,赵云年仅二十四岁,但已有胆略过人。他率军驻扎在清水驿站,筑起营垒,并亲自督耕种菜,以供军需。这一举动,虽出于军事上的考虑,却表现出赵云不慕名利、甘居简陋、勤政爱民的高风亮节。这也正是诗人赞赏友人之所在。

颔联紧承上文,写诗人对友人的赞颂。诗人首先指出赵云种竹的目的。他说:“襄阳从事”,是指襄阳(今湖北襄阳)县从事官,也就是县令。《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载:“先主入益州,以云为永安护军,将军,领关内侯,裨将军率兵”。可见赵云在益州担任的是将军的职务。而将军之职,非同一般。因此,赵云种竹,实乃寄托着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期望与关切,也反映了他淡泊功名、洁身自好的思想品格。

“寄幽情”三字表明了赵云种竹的目的。他种植竹子,并不是为了观赏、消遣,而是想通过栽种竹子这种清雅之木,来寄托自己的情怀。“寄幽情”中的“幽情”,既是指高雅的情感,又指隐士的情怀。在这里,它指的是隐士的情怀。因为赵云生活在三国时期,身处乱世,无法施展抱负,只能隐居乡间。他种竹的目的,就是希望借此表达自己的隐士情怀。

颈联承接前意,进一步揭示赵云的隐士情怀。作者说:“只应更指伶伦见”,意思是说赵云种竹的情怀,就像古代伶伦那样高超。伶伦是黄帝时的一位乐官,相传他发明了七弦琴,并创制了十二律,为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赵云种竹,正是在追求着音乐般的高雅情趣。而“写尽雌雄双凤鸣”一句则形象地描绘了赵云种竹时的情景。雌雄双凤鸣,意味着和谐与美妙。这也正是赵云种竹所追求的目标。

尾联是全诗的总结,也是对全诗主题的升华。诗人说:“只应更指伶伦见”,这是诗人对赵云种竹技艺的高度赞扬,同时也是对他高洁品质的肯定。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全诗主题的总结,也是对全诗主旨的升华。诗人通过对赵云种竹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敬仰之情和对他的高洁品质的赞美之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