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烛光才起,挥毫势竞分。
点时惊坠石,挑处接崩云。
辞异秦丞相,铭非窦冠军。
唯愁残焰落,逢玉亦俱焚。
《上元》
举烛光才起,挥毫势竞分。
点时惊坠石,挑处接崩云。
辞异秦丞相,铭非窦冠军。
唯愁残焰落,逢玉亦俱焚。
注释:
- 举烛光才起:点燃蜡烛后刚刚亮起。
- 挥毫势竞分:挥动毛笔的气势如同分开了两条道路。
- 点时惊坠石:写的时候,墨水突然从笔尖落下,好像石头一样。
- 挑处接崩云:挑出的地方就像乌云一样聚集起来。
- 辞异秦丞相:用辞章不同于秦朝丞相李斯。
- 铭非窦冠军:用铭文不同于窦将军(指汉初名将)的事迹。
- 唯愁残焰落:担心最后一点余光也像残火一样消失。
- 逢玉亦俱焚:遇到玉石也会一起燃烧。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将砚台与烛台比作人,赋予其人的感情和思想,表达了作者对砚台的赞美之情。
首联“举烛光才起,挥毫势竟分。”描绘了诗人在点亮烛光后,开始挥毫泼墨的画面。这里的“烛光才起”和“挥毫势竟分”都是形容动作的,前者描绘了烛光刚开始亮起的情景,后者则描绘了挥毫的动作,形象生动。
颔联“点时惊坠石,挑处接崩云。”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写文章的场景。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砚台比作了石头,把墨汁比作了云朵。当墨汁滴落在砚台上时,就好像石头被惊动一样,而墨汁在砚台上流淌的样子,又好像云朵被挑起一样。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砚台在书写过程中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砚台的喜爱之情。
颈联“辞异秦丞相,铭非窦冠军。”则是对前两句的深化,通过比较来突出砚台的卓越。这里提到了两位历史人物,秦丞相李斯和汉朝的窦将军。诗人用“辞异”和“铭非”这两个词语来形容自己用词的独特之处,表明自己的文章与众不同,具有独特风格。同时,这也暗示了砚台的卓越品质,因为它能够承载并保存这样的文字。
尾联“唯愁残焰落,逢玉亦俱焚。”则是对全文的总结。在这里,诗人将自己比作残焰中的玉,寓意自己虽然才华横溢,但终究难逃命运的安排,最终会和玉一样被烧毁。这既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也体现了他对砚台的珍惜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砚台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写作过程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人生哲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