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树临溪艳,低枝隔竹繁。
何须是桃李,然后欲忘言。
拟折魂先断,须看眼更昏。
谁知南陌草,却解望王孙。
诗句原文:
高树临溪艳,低枝隔竹繁。
何须是桃李,然后欲忘言。
拟折魂先断,须看眼更昏。
谁知南陌草,却解望王孙。
译文:
在溪流旁的高树上,梅树的花朵鲜艳夺目;而低垂的树枝上,则是翠竹繁茂。 为何必须等到桃花和李花盛开,才能忘却言语呢? 想象折断梅花,魂魄都会断裂;再看那眼前的景色,眼睛也会感到更加模糊。 谁又能想到,路边的小草,竟然也能望着远方的王子。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梅花的独特魅力和诗人的情感世界。首联描绘了梅树与溪边的美景,通过“高树临溪艳,低枝隔竹繁”两句,读者可以感受到梅树的高大与梅花瓣的娇嫩,以及竹林的清幽。这种对比不仅增加了画面感,也突出了梅花的傲骨和坚韧。
颔联“何须是桃李,然后欲忘言”则转向对梅花的评价,诗人认为梅花自有其独特之处,不必依赖于其他花卉才能展现其美。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赞美,以及对其他花卉的不屑一顾。
颈联“拟折魂先断,须看眼更昏”则进一步描绘了梅花的坚强与美丽。诗人想象着自己折断梅花的情景,感受到了梅花的坚韧不屈,同时也看到了眼前景象的模糊。这里的“眼更昏”既形容了视觉上的模糊,也隐喻了内心的迷茫与困惑。
尾联“谁知南陌草,却解望王孙”突然转折,由咏梅转为描写路边的草,暗示了诗人对世事的感慨。草虽微贱,却能望见远方,这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独特理解。
这首诗通过对梅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以及对生命态度的思考。诗人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在欣赏中感受到梅花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