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碌荆山璞,卞和献君门。
荆璞非有求,和氏非有恩。
所献知国宝,至公不待言。
是非吾欲默,此道今岂存。
注释:
杂体五首:这是一首赋诗。杂体,指杂言诗,是汉魏六朝的一种诗歌形式,与正体相对。杂体诗多用散文句式,有赋、七言古诗、四言古诗、骚体等不同形式。五首,指五首杂体诗。
碌碌:指平庸无奇。
荆山璞:指卞和的玉璞,因产于楚国的荆山而得名。
卞和献君门:指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在荆山下发现了一块玉璞,献给楚文王,但被当作欺骗,被砍去了双脚,后来终于被人发现是宝玉,献给了楚王。
荆璞非有求:指卞和发现的这块玉璞,并非出于个人之求。
和氏非有恩:指卞和被砍去双脚,并非有什么恩德。
所献知国宝:指卞和献出的那块宝玉,为国家带来了珍宝。
至公不待言:指卞和的为人,非常公正无私,用不着别人来称赞。
是非吾欲默:指诗人并不想议论是非。
此道今岂存:指卞和的这种精神品质,难道现在还存在吗?
赏析:
这首诗是一篇著名的咏物赋诗,通过对卞和献玉的故事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正义、公正、诚信的赞美之情。
全诗以卞和献玉为题,通过对卞和献玉的描绘,展现了卞和的高尚品质。卞和虽然遭受了冤屈,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沉沦,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的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这首诗也通过卞和的故事,揭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价值并不是由他的地位和财富来决定的,而是由他的品质来决定的。只有具备了正直、公正、诚信的品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这首诗通过卞和献玉的故事,表达了一种追求真理、追求正义的精神,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