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茅斋已半倾,九华幽径少人行。
不将冠剑为荣事,只向烟萝寄此生。
松竹渐荒池上色,琴书徒立世间名。
白杨风起秋山暮,时复哀猿啼一声。
【注释】
拾遗:拾遗,古代的一种官名。隐旧:隐居旧居。茅斋:茅屋,简陋的住所。九华幽径:指山中幽静的小道。少人行:很少有人行走。冠剑:帽子和剑。荣事:荣耀之事。烟萝:烟雾缠绕的草木。寄此生:寄托于此一生。松竹:松树与竹子。渐荒:渐渐荒凉。琴书:指琴和书。时复:不时地。哀猿啼一声:秋天的傍晚,猿猴在林中哀叫着。
【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逸之思的诗。全诗以“不将冠剑为荣事”领起,表达了诗人淡泊功名、归隐田园的思想感情。
首联“林下茅斋已半倾”,描绘了诗人居住的环境以及自己的隐居状态。诗人用“半倾”一词形容茅斋倾斜的程度,暗示了诗人对这种隐居生活的无奈和不满,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颔联“九华幽径少人行”进一步描绘了隐逸生活的孤独与寂寞。九华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而这里又是诗人隐居的地方,因此诗人自然会感到这种隐居生活与世隔绝,很少有人来访,从而使得诗人更加怀念那些热闹的生活场景。
颈联“松竹渐荒池上色,琴书徒立世间名”则进一步描述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淡薄和超然物外的心境。诗人用“松竹渐荒”来形容自己所处的环境已经变得荒凉破败,用“琴书徒立”来形容自己在世俗名利面前无所作为,只能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它们逐渐消失。
尾联“白杨风起秋山暮,时复哀猿啼一声”则以自然界的景物来衬托诗人内心的凄凉与孤独。秋风起时,白杨树在秋日的暮色中摇曳生姿,而在这寂静的山林之中,偶尔传来一声声哀猿的啼叫,更是增添了几分萧瑟之感。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的隐居生活、内心感受以及周围环境的变迁,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价值和精神追求的独特见解。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