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的夜绵绵,斜斗历高天。
露浩空山月,风秋洞壑泉。
饥鼯啼远树,暗鸟宿长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夜行黄花川:夜晚行走在黄花川上,这里的“夜”指的是夜晚,“黄花川”可能是指一个地名或者自然景观。
的的夜绵绵,斜斗历高天:“的的”在这里可能是“的边”,表示一种状态或情况,即夜晚的月光洒满了大地。“绵绵”形容月光如细雨般轻柔地洒落,给人以宁静而悠长的感觉。“斜斗”可能是指月亮的形状,它倾斜地挂在天空中。“历高天”意味着夜空中的星星点点,与明月相伴,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夜景。
露浩空山月,风秋洞壑泉:这里的“露浩”形容山上的露水很多,显得清澈透明。“空山”指空旷的山峦,给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感觉。“月”指的是月亮,它在山间穿行,照亮了整个山谷。“风秋”可能是指秋天的微风,它带来了凉爽的气息,同时也为夜晚增加了一份神秘感。“洞壑泉”指的是深谷中的泉水,它流淌在岩石和树木之间,发出潺潺的声音。
饥鼯啼远树,暗鸟宿长川:这里的“饥”可能是指饥饿的松鼠,它们是夜行性的动物,以树叶或果实为食。它们发出“啼”的声音,可能是因为找不到食物而感到饥饿。“远树”指的是远处的树木,它们在夜色中显得格外醒目。“暗鸟”可能是指夜晚飞行的鸟类,它们在树林里栖息。“宿长川”指的是这些鸟儿选择在长河岸边过夜,河水潺潺的声音为它们提供了舒适的休息环境。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夜晚在黄花川上的情景。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营造出了一个宁静、美丽而又略带寂寥的夜晚氛围。诗人通过对月光、露水、风声、泉水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宁静之美。同时,诗人也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动物以情感和动作,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杜甫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