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律变寒光,东君景渐长。
我悲游海峤,君说住柴桑。
雪色随高岳,冰声陷古塘。
草根微吐翠,梅朵半含霜。
酒市多逋客,渔家足夜航。
匡庐云傍屋,彭蠡浪冲床。
绿摆杨枝嫩,红挑菜甲香。
凤皇城已尽,鹦鹉赋应狂。
伫见龙辞沼,宁忧雁失行。
不应双剑气,长在斗牛傍。
【注释】
暖律变寒光:冬去春来,天气转暖。
东君景渐长:春天来了,万物生长。
我悲游海峤:我独自悲伤地在海上漂泊。
君说住柴桑:他说要去柴桑隐居。
雪色随高岳:雪的颜色随着高山而显得洁白。
冰声陷古塘:冰块的声音使池塘的水变得冰冷。
草根微吐翠:草根上微微露出一点绿意。
梅朵半含霜:梅花的花朵一半含着白色的花霜。
酒市多逋客:酒店里有很多逃犯。
渔家足夜航:渔家的船只在夜晚也能航行。
匡庐云傍屋,彭蠡浪冲床:庐山云雾缭绕在山脚,鄱阳湖波涛汹涌直冲渔船。
绿摆杨枝嫩,红挑菜甲香:杨树的枝条被风摆动得柔软,菜叶上的泥土被洗净后散发出香味。
凤皇城已尽:凤凰城已经结束。
鹦鹉赋应狂:鹦鹉的赋辞应该狂放不羁。
伫见龙辞沼,宁忧雁失行:等待见到龙从水塘中出来,不用担心大雁飞走。
不应双剑气,长在斗牛傍:不应该让双剑的气息永远存在,它们只能在斗牛之间出现。
【赏析】
此诗写于诗人与友人相聚郊墅早春之际,抒发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向往。
首联两句点明题意,写冬去春来,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我悲”句写自己独自悲凉,“君说”句写友人劝其隐居。一悲一乐,形成鲜明的对照。“雪色”“冰声”,是眼前实景;“根微”“梅半”是想象中的虚景。
颔联两句用典。“雪色”、“冰声”分别出自《诗经·小雅·北山》、《楚辞·九歌·湘夫人》,都是比喻人世的变化。“根微”、“梅半”也是用典。《庄子·逍遥游》中说:“吾将养吾浩然之正气。”《文选》李善注引《杜氏春秋》:“梅实初生曰蕊,未成花者曰萼,已成花者曰实。”可见,“梅”是“萼”的同义词。《离骚》:“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离骚》中的“搴”、“揽”也是用典。
颈联两句写景,“草根”、“冰塘”是眼前的实景,“雪色”、“冰声”是想象的虚景。“草”指草木,“冰”指冰块。“草根微吐翠”暗喻草木生机勃勃,“梅朵半含霜”则暗喻梅花尚未盛开(因为梅花开放时是白色)。
尾联二句,“匡庐”、“彭蠡”都是庐山、鄱阳湖的别称。《史记·索隐》(索隐是晋代张华所作的一本古代史籍)引《吴录》说:“匡庐天下第一。”“牛渚矶”(在安徽省当涂县东南)、“彭泽”(在江西省上饶市西南),都是李白曾到访过的地方。“绿摆”、“红挑”写岸边杨柳随风摇曳的景象,“香”字既写出了菜叶上泥土的气息,也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凤皇城已尽”,是说自己要像凤凰一样飞向天空;“鹦鹉赋应狂”,则是说自己要像鹦鹉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尾联两句,以“龙”、“鸡”自况(“应”是表示应当的意思),表明自己不会像那龙那样屈居水中(“龙”在这里有贬义),也不会像那鸡那样只知报晓(“鸡”在这里也有贬义),而是要追求更高远的人生目标。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言志诗,通过描写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全诗语言质朴清新,意境开阔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