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深谋启帝基,可怜孀妇与孤儿。
罪归成济皇天恨,戈犯明君万古悲。
巴蜀削平轻似纸,勾吴吞却美如饴。
谁知高鼻能知数,竞向中原簸战旗。

这首诗出自明代诗人王夫之的作品《读黄州黄大临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第一句:“两晋”指的是三国时期的两个朝代——魏国(曹魏)和晋国(西晋)。“三世深谋启帝基”表达了这两个朝代之间深厚的政治谋略和相互的影响,为后来的三国时期奠定了基础。

第二句:“可怜孀妇与孤儿”中的“孀妇”指的是寡妇,“孤儿”则是指失去父母的小孩。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寡妇和一个失去父母的小孩,他们的命运令人同情。

第三句:“罪归成济皇天恨”中,“成济”是历史上的一个人物,他曾经因为谋反而被处死,而他的死被认为是“成王败寇”的典型例子。这句话表达了对成济的怨恨,同时也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第四句:“戈犯明君万古悲”中的“戈犯”指的是战争中的杀伤行为,“明君”则是指贤明的君主。这句话表达了对明君被战争所害的悲哀,强调了战争带来的悲剧。

第五句:“巴蜀削平轻似纸”中的“巴蜀”指的是四川一带,“削平”则是指平定叛乱或征服的意思。这句话描绘了四川地区被平定的过程,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

第六句:“勾吴吞却美如饴”中的“勾吴”指代的是东吴,“吞却”则是指吞并的意思。这句话描绘了东吴的强大和统一,让人感到欣慰。

第七句:“谁知高鼻能知数”中的“高鼻”可能指的是欧洲人,“知数”则是指有智慧。这句话可能是在表达对欧洲人智慧的一种赞赏,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国际交流和融合。

第八句:“竞向中原簸战旗”中的“中原”指的是中国的中心地区,“簸战旗”则是指指挥战斗的意思。这句话可能是在描述战场上的情景,强调了军事的重要性。

综合以上解析,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外国人的看法,以及对欧洲智慧的赞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