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罪书勋令不常,争教为帝与为王。
十年小怨诛桓邵,一檄深雠怨孔璋。
在井蛰龙如屈伏,食槽骄马忽腾骧。
奸雄事过分明见,英识空怀许子将。
魏伐罪书勋令不常,争教为帝与为王。
注释:魏朝讨伐有罪之人,授予功勋的法令并不长久,为什么要让皇帝和诸侯王来分封呢?
译文:魏朝讨伐有罪之人,授予功勋的法令并不长久,为什么要让皇帝和诸侯王来分封呢?
赏析:《魏伐罪书勋令》是一篇论说文。作者以史为鉴,指出了当时封建制度下赏罚不明、赏罚不公的现象。文章先从“魏伐有罪”这一事实入手,然后进一步展开议论,阐明自己的看法。文章先提出疑问:“魏伐有罪,授勋令不常,何为?”接着指出,如果把这种赏赐办法推广到天下,那就会导致赏罚不明,赏罚不公,从而影响社会安定。最后得出结论:“争教为帝与为王。”意思是说,这种做法只能使君主和诸侯王更加骄横霸道。
十年小怨诛桓邵,一檄深雠怨孔璋。
注释:桓邵被杀死是在十年前,而孔融被杀害是因为一封檄文。
译文:桓邵被杀死是在十年前,而孔融被杀害是因为一封檄文。
赏析:《魏伐罪书勋令》中,“争教为帝与为王”一句是关键所在。作者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皇帝与诸侯王都要通过分封来扩大自己的权力呢?这个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深思,同时也引起了孔融的不满。孔融在《为袁尚书作荐举表》中说:“夫三皇五帝之世,其道未彰,故有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首阳;管仲、鲍叔,不乐富贵而死牖下,若斯人者,皆由道高行洁,志大心远,不以王爵羁其心也。今陛下拔迹玄门,登庸贤圣,而乃慕求苟得,崇爱私昵,使小人贪进无厌,君子疾之已久。是以桓邵发愤捐躯,而孔融扼腕发愤,以明正谏之义。”孔融认为皇帝与诸侯王都应当崇尚道德、礼义,而不是追求名利和地位。因此,他要求皇帝与诸侯王不要过分地追求权力,而是应该致力于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在井蛰龙如屈伏,食槽骄马忽腾骧。
注释:蛰伏在井中的龙就像被压弯了腰一样,而那些吃着槽头的骄贵骏马则忽然奔腾起来。
译文:蛰伏在井中的龙就像被压弯了腰一样,而那些吃着槽头的骄贵骏马则忽然奔腾起来。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蛰伏在井中的龙就像被压弯了腰一样,而那些吃着槽头的骄贵骏马则忽然奔腾起来。诗人通过对这四种动物形象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权贵们的讽刺和批评。
奸雄事过分明见,英识空怀许子将。
注释:奸雄的行为和事迹非常明显,而我的英明才智和见识却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译文:奸雄的行为和事迹非常明显,而我的英明才智和见识却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赏析:诗人在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对自己才能和智慧的无奈。他认为奸雄的事情非常明显,而他自己的英明才智和见识却无法与之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