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花县拜潘郎,寻忝飞鸣出桂堂。
日走登天长似箭,人同红树岂经霜。
帆分南浦知离别,驾在东州更可伤。
公论一麾将塞诏,且随徵令过潇湘。

注释:

  1. 花县:地名,位于今湖南。潘郎:潘岳,字安仁,晋朝文学家。此处可能是指代某位姓潘的人物。
  2. 飞鸣:指鸟儿飞翔。出桂堂:离开故乡。
  3. 日走登天长似箭: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4. 人同红树岂经霜:比喻人的寿命与树木一样长久,不会被风吹雨打所影响。
  5. 帆分南浦知离别:帆船在南浦(河流名)分水处,象征离别。
  6. 驾在东州更可伤:驾车在东部地区,更加令人伤感。
  7. 公论一麾将塞诏:根据公论(民意、舆论等)决定是否接受征召的诏书。
  8. 且随徵令过潇湘:暂且跟随征召的命令,经过潇湘(地名,今湖南省)。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应诏之作,作者在接到朝廷征召的命令后,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首联:“早年花县拜潘郎,寻忝飞鸣出桂堂。”诗人回忆起早年在花县的时候曾拜见潘郎,那时他还只是个小小的官儿,后来因某种原因离开了京城,离开了那个曾经让他感到自豪的桂堂。这句诗通过回忆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在的无奈之情。
    颔联:“日走登天长似箭,人同红树岂经霜。”诗人用“日走登天”来形容时间的流逝之快,就像箭一样飞快;用“人同红树”来比喻自己的生命像树木一样坚韧不屈,不会因为外界的变化而受到影响。这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也表达了他对生命坚韧的赞美。
    颈联:“帆分南浦知离别,驾在东州更可伤。”诗人以帆船在南浦分水处的情景为喻,暗示着离别的痛苦;同时,他也将驾驶马车行驶在东州的场景作为对比,进一步加深了离别的情绪。这句诗通过具体的场景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离别的深深哀伤。
    尾联:“公论一麾将塞诏,且随徵令过潇湘。”诗人表示,他将根据公众的意见(公论)来决定是否接受征召的诏书,然后按照征召的命令,前往潇湘地区。这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征召命令的服从,也体现了他的谦逊和谨慎。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展望,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