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边事重,窦宪出临戎。
绝漠秋山在,阳关旧路通。
列营依茂草,吹角向高风。
更就燕然石,行看奏虏功。
【注释】
1、边事:边防战事。
2、窦宪出临戎,即窦宪率兵出征匈奴。
3、绝漠:沙漠无边无际,形容边塞辽阔遥远。
4、阳关:即古“陇西郡之阳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5、燕然:山名,在今蒙古国境内。
6、奏虏功:指打败匈奴,奏朝因此有功。奏:指西汉。
【赏析】
《送王将军出塞》是王昌龄的一首七绝古诗。此诗以壮阔的景象和雄健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王将军的敬仰之情。全诗八句四联,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情与景浑然一体。
前四句写景。首联点出边事重,窦宪出临戎;次联写出塞地,秋山依旧,阳关犹通;三联写塞外景象,军营依茂草,吹角向高风;末联写送行之意,更就燕然石,行看奏虏功。“汉家边事重,窦宪出临戎”两句,点明送别的对象和原因:王昌龄送的是出临戎的王将军。临戎,古县名,在今山西榆林县西北,是汉代北部边境重镇,也是抗击匈奴的前方指挥部所在地。这二句交代了送别王将军的缘由。
后四句抒情。“绝漠秋山在,阳关旧路通。”二句承上启下,过渡到下文的抒情。这里说,大漠无边无际,秋天里那片秋山依然巍峨屹立,阳关古道仍然通向远方。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暗示送行地点——阳关一带,同时也暗含了边陲形势的严峻。“列营依茂草,吹角向高风。”二句紧承第二联而来,写送行场面。这两句是写军营中的送别情景。茂草丛中,排列着整齐的军营;军帐前,士兵们吹响号角,迎接将军离去。“更就燕然石,行看奏虏功。”二句写送行之意。“更就燕然石”句,用典。《汉书·武帝纪》:“(武帝)乃令大将军以下至诸候王皆负海自为守。东越庐江郡又尝居海上,臣愿度海取辟邪宝剑,作‘却月阵’,使客入海求蓬菜方,还归帝。帝大悦。”燕然山在今北京市昌平区南,山上有块石头叫燕然山石,因汉武帝曾勒石纪功而得此名。这两句说,王将军此行定能建大功于奏朝,到时请将这块刻有“燕然山石”字样的石碑带回长安,让世人都知道王将军的功劳。“奏虏功”一句,不仅表达了王昌龄对王将军的崇敬之情,也寄托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期望。
全诗意境苍茫雄浑,气势豪迈奔放;语言质朴自然,音调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