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爱宓子贱,鸣琴能自亲。
邑中静无事,岂不由其身。
何意千年后,寂寞无此人。
【注释】
常:常常。
爱:喜好。
宓子贱:指宓羲,相传他是伏羲的后代。宓羲是上古时代的贤人,他擅长音乐,能弹奏琴瑟,因此人们称他为宓子。
鸣琴:《诗经·小雅·鼓钟》中有“鼓钟于宫,声闻于外”句,这里借指弹琴。
自亲:亲近自己,即自我陶醉。
邑中:指宓子贱所在的县城。
静无事:没有战争、动乱。
岂:难道。
由:由于。
身:自己。
何意:怎料想。
寂寞无此人: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呢?
【赏析】
宓羲(伏羲)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帝王,姓风,号宓(mì),又称庖牺氏。传说他教民狩猎、渔捞和畜牧。在《尚书·五子之歌》中说:“予不狎于俗,不朋于民,时纯熙于庶物,以和兆民。”意思是说: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与民众交结朋友,而是顺应万物自然生长规律,使万事万物和谐相处,从而使百姓安乐。这反映了伏羲作为一位古代圣王的崇高品质和伟大业绩。
这首诗是作者对宓子贱的怀念。宓子贱生活在春秋时期,他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的拥戴。他治理下的县里安定而有序,百姓安居乐业,没有战争、动乱等灾难发生。然而,历史却总是惊人地相似,一千多年来,这样的好官似乎早已绝迹了。如今这个世道,还有谁能够像宓子贱那样,以身作则,关心百姓疾苦呢?所以作者感叹不已,发出“何意千年后,寂寞无此人”的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