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样何奇,溪边濯来洁。
糟深贮方半,石重流还咽。
闲移秋病可,偶听寒梦缺。
往往枕眠时,自疑陶靖节。

诗句解读:

  1. “六尺样何奇” - 这句表达了对六尺床的高度或形状的惊讶。在古代,床通常较高,以适应睡眠的需要。”六尺样”可能指的是这种床的具体尺寸。
  2. “溪边濯来洁” - 描述了清洗床的方式和场所。在这里,床被放置在溪边,用水清洗以保持其清洁。这反映了一种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
  3. “糟深贮方半” - “糟”指的是酿酒后的剩余物,这里用来形容床内储存的物品。”深贮方半”表明床上储存了大量的物品,但大部分是空的,只有少量填充。
  4. “石重流还咽” - 描述了床的重量和它与地面接触时发出的声音。石头的重量使得床移动时发出的声音变得低沉。
  5. “闲移秋病可” - 这里的关键词可能是“闲”。床被移动可能是因为需要移动到另一个房间进行休息或睡觉,或者是在秋天的时候,人们可能会更加需要休息和恢复健康。
  6. “偶听寒梦缺” - 这句话可能是在描述夜晚听到的声音,如梦中的对话或风声。”寒梦缺”可能暗示着某种寒冷或者孤独的感觉。
  7. “往往枕眠时,自疑陶靖节” - 这句话中的“往往”意味着经常发生,”陶靖节”指的是陶渊明,一位著名的诗人,以其田园生活的诗歌而闻名。这句话可能是在表达,当人常常躺在这样的床上时,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陶渊明的田园生活,从而产生了一种向往自然的心境。

译文:
六尺高的床何等奇特,溪边洗涤后更显洁白。酒液深存仅半满,水流缓慢仍感沉重。偶尔挪动秋日之床可休息,偶尔听见冷梦之声似缺缺。常常躺在此处,竟怀疑自己像陶渊明般归隐。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通过具体的物质元素—床,反映了作者对自然和简朴生活方式的向往。通过对床的描述,展现了从制作、保养到使用过程中的细节,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床的质感和功能。同时,诗中穿插了对季节变化和自然环境的感受,增加了情感的深度和丰富性。最后,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提及,引发了读者对理想生活状态的思考,体现了诗意和哲理的结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