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和秋雨驱愁入,却向春风领恨回。
深谢灞陵堤畔柳,与人头上拂尘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时,要求结合全诗词句内容及注释,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同时要注意分析诗篇意象的特点,以及诗人表达的情感等。“下第出春明门”,意思是落第之后从春明门走出,这里“门”指科举考试的门,即长安城门,长安是唐代都城,诗人在这里指代京城长安。“曾和秋雨驱愁入,却向春风领恨回”,意思是曾经把秋天的雨水驱赶着去排解忧愁,现在却随着春天的东风把心中的怨恨带回来。这两句写诗人落第后,心情极度沮丧,借自然景物抒发内心的郁闷。“深谢灞陵堤畔柳,与人头上拂尘埃”,意思是深深感谢灞陵堤畔的柳树,它像人一样用柳枝拂去了我头上的尘埃。“灞陵”,在今陕西西安市东,这里泛指京都长安附近的水边、河岸或道旁。“柳”,这里用作比喻,暗喻诗人自己。“柳”与“人”相对,“柳”是人,人有情,而柳无情。所以“柳”与“人”相对,就使人联想到了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从而产生对人情的感慨。这两句写诗人感激之情。诗人落第以后,心情极度沮丧,他想到自己像灞陵河边的杨柳一样,被人踩踏得满身尘土,而得不到重用,心中十分不平。但当他抬头仰望天空,看到蓝天白云,又不禁感叹:唉!这世界真是太不公平了!于是诗人以“灞陵堤畔柳,为人头上拂尘埃”作结。
【答案】
译文:
曾经把秋天的雨水驱走愁苦,又随春风带着怨恨回到家乡。深深谢灞陵堤畔的柳树,好像人用手抚摸自己的头
发。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失意后写的,诗中表现了作者的愤慨和不平之气。首联写诗人在长安应试不得志,失望地走出长安城门
,“下第”指落榜,是当时文人最忌讳的一件事,因此,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抑郁的。颔联写诗人在长安应试失败
后归家途中所见的景象。“秋雨”点明时间,“驱愁入”“领恨回”表明了诗人此时心境。诗人将失意的情绪比作秋天
的秋雨,将得意的情绪比作春风,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诗人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尾联写诗人归家见到灞陵堤畔的柳树
想到自己像柳树一样被人踩过头顶,不由得生出感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