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坛付法十三春,家本长城若下人。

芸阁少年应不识,南山钞主是前身。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全诗如下:

临坛付法十三春,家本长城若下人。
芸阁少年应不识,南山钞主是前身。

注释

  1. 临坛付法:在寺庙里传授佛法。
  2. 十三春:指时间,十三年。
  3. 家本长城若下人:说自己出身贫寒,与“长城”相对照。
  4. 芸阁:书斋。
  5. 南山钞主:指的是自己曾在山中隐居,与“南山”相关。
  6. 前身:过去的经历或身份。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白居易对佛教的理解和感悟。首句“临坛付法十三春”,意味着在寺庙里传授佛法的第十三个春天。这里的“临坛”和“付法”都是佛教术语,分别表示传授佛法和主持仪式。

第二句“家本长城若下人”,则将自己比作长城下的平民,与“家本长城”形成对比。这句诗表达了自己虽然出身平凡,但有一颗博大的胸怀和深厚的修为。

第三、四句“芸阁少年应不识”,暗示了自己年轻时并不认识真正的佛学知识,可能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所限。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作者终于明白了佛学的真正含义。

最后一句“南山钞主是前身”,则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这句话中的“南山”象征着自己曾经的隐居生活和修行,而“钞主”则是指抄写的经文者的身份。通过这句话,作者表明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修行过程,是一种对自己过往经历的认可和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佛教术语的运用和对个人生平的回顾,展现了作者对于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内心的修行历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