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坂横临晋,华芝晓望秦。
关城雄地险,桥路扼天津。
楼映行宫日,堤含宫树春。
黄云随宝鼎,紫气逐真人。
东咏唐虞迹,西观周汉尘。
山河非国宝,明主爱忠臣。
奉和圣制度蒲关应制
《奉和圣制度蒲关应制》,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为应诏而作。当时,唐玄宗为了加强边防,派王维到蒲关(在今山西永济县境),与当地官吏商议军事,并写了这首应制诗。
蒲坂横临晋,华芝晓望秦。
关城雄地险,桥路扼天津。
楼映行宫日,堤含宫树春。
黄云随宝鼎,紫气逐真人。
注释:
- 蒲坂:古地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县境内,因蒲津渡口而得名。2. 横临晋:指蒲坂濒临黄河,靠近晋国故地。3. 华芝:即灵芝,传说中一种祥瑞的草。4. 晓望:拂晓远望,清晨远眺。5. 关城:指潼关,是古时的军事要塞。6. 雄:雄壮。7. 津:渡口、水边。8. 映:倒影。9. 堤:河堤。10. 含:包蕴。11. 黄云:黄色的云,古代认为黄云可以带来吉祥。12. 随宝鼎:比喻祥瑞之气。13. 紫气:紫色的云气,古代传说中帝王出世时就有紫气环绕。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和唐玄宗命令所作的一首应制诗。当时唐玄宗为了加强边防,命王维来到蒲关,与当地官员商议军事问题,于是王维便写了这首应制诗。
首句“蒲坂横临晋”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蒲坂地处黄河之滨,横亘在晋地之上。第二句“华芝晓望秦”,则是以灵芝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期望。第三、四句“关城雄地险,桥路扼天津”则具体描绘了潼关的地理形势。潼关地处黄河中游,地势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而桥路扼守着渭水的交通要冲,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四句“楼映行宫日,堤含宫树春”,则是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来描绘了潼关上的美好景色。行宫楼上的日光倒映在水面上,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堤岸上的宫树春意盎然,散发出阵阵花香。这些描写都展现了诗人对潼关美景的喜爱之情。
第五、六句“黄云随宝鼎,紫气逐真人”,则是以神话传说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太平盛世的美好祝愿。黄云象征着祥瑞之气,而紫气则是指帝王出世时的祥瑞之气,二者都是古代传说中的吉祥之物。因此在这里,作者希望国家的繁荣昌盛能够带来吉祥如意的征兆。
最后两句“东咏唐虞迹,西观周汉尘”,则是从历史的角度来回顾大唐盛世的辉煌成就。唐虞时期是国家强盛之时,周朝则是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的象征。如今诗人站在潼关上眺望远方,不禁想起了这些辉煌的历史瞬间。
这首诗通过对潼关地理位置的描述、对美景的赞美以及对历史的回顾,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祝愿。同时,诗歌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无尽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