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戎废东献,汉使驰西极。
长策问酋渠,猜阻自夷殛。
容发徂边岁,旌裘敝海色。
五年一见家,妻子不相识。
武库兵犹动,金方事未息。
远图待才智,苦节输筋力。
脱刀赠分手,书带加餐食。
知君万里侯,立功在异域。
【诗句释义】
犬戎废东献,汉使驰西极。
长策问酋渠,猜阻自夷殛。
容发徂边岁,旌裘敝海色。
五年一见家,妻子不相识。
武库兵犹动,金方事未息。
远图待才智,苦节输筋力。
脱刀赠分手,书带加餐食。
知君万里侯,立功在异域。
【译文】
犬戎废东献,汉朝使者奔驰至西陲。
长策向敌人提问,猜忌和阻挠导致自己被处死。
头发花白的年岁,穿着破旧的战袍在海边度过。
五年来一次回家的机会都没有,妻子儿女都不再认识。
武库里还保存着兵器,金国事务还未平息。
远大的志向期待有才能的人,艰苦的节操是为了国家的需要。
拔出刀送给你,希望它能为你带来好运;书带来作为你的饭食之用。
知道你将是一位万里之外的侯爵,希望你在远方建功立业。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为送别郭大夫元振再使吐蕃而写的。郭大夫元振是唐朝著名的外交家,曾出使吐蕃。此诗写于他出使归来之际,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及对他的良好祝愿。全诗以“送”字为线索,首尾呼应,结构谨严,层次井然。
诗的开头两句写郭大夫远赴吐蕃,诗人挥笔送行。首句中“废”,即废黜、罢黜;“献”,“进”的意思。“废东”、“献”都是指郭大夫奉唐王朝之命出使吐蕃。“汉使驰西极”中的“驰”是指郭大夫奉命出使吐蕃,急如流星般地奔赴吐蕃(今西藏自治区)。这一句是说:汉代的使者像飞箭一样奔驰到吐蕃,把郭大夫请去。“驰”字既表明速度之快,也写出郭大夫出使的紧急性。第二句“长策问酋渠”中的“酋渠”是古代对吐蕃首领的尊称,“长策”是指郭大夫出使吐蕃时所持的高明策略和长远打算。这一句是说:长策向敌人提出,猜忌和阻挠导致自己被处死。这里诗人运用反语,表面上是郭大夫被猜忌而遭不幸,实际上却是赞扬郭大夫能坚持原则,敢于斗争。这一联从表面看是写郭大夫出使吐蕃的遭遇,其实质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诗人以郭大夫自喻,暗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同时也寄予了对郭大夫的同情和期望。
第三句“容发徂边岁”中的“容发”是指头发花白,表示年老。这句是说:头发花白地度过了边塞岁月。第四句“旌裘敝海色”中的“旌裘”是古代的一种军服,“敝”指破烂不堪。这句是说:穿着破旧军服在海滨度过漫长的岁月。这两句是写郭大夫在边疆度过漫长岁月的生活状况,表面上是写郭大夫在边塞生活艰苦,实际上是写他自己身处逆境仍不忘忧国忧民,忠于职守,勤勉不懈,这种精神值得称赞。
接下来三句“五年一见家”至“知君万里侯”,主要表达对郭大夫的祝愿和鼓励。前四句写郭大夫在边塞的生活状况和心情。最后两句“知君万里侯,立功在异域。”则直接表达了郭大夫的心愿。这两句是诗人对郭大夫的勉励和祝福,意思是说:我知道你将在万里之外当一任刺史,希望你能在吐蕃建功立业。
【创作背景】
郭元振,字仲文,唐朝大臣,陇西郡(今甘肃省)人,因父荫为千牛备身,后累迁右补阙、司农少卿、吏部侍郎等职。开元二年(714),出任朔方节度使,次年兼任安北大都护府长史。郭元振治理边防有功,多次升官,开元六年(718),任吏部尚书兼检校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上柱国、代州刺史等职务。天宝元年(742),拜相,封许国公,授御史大夫。不久,调任河北道按察使。天宝六载(747),因与杨国忠意见不合,被罢相,贬为荆州长史。天宝十二载(753)春,安史叛军攻占长安,郭元振被俘。第二年(754),郭元振被杀,死时年六十一岁。
公元755年(唐肃宗至德二载),郭元振的儿子郭英乂上书朝廷请求追赠父亲为太尉,谥号为懿,葬于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南郊原。当时,杜甫也在河南洛阳居住。杜甫看到父亲的遗书后,悲愤填膺,写下了这首《送郭大夫元振再使吐蕃》的长篇送别诗,以表达自己对郭元振的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