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衢正对福星时,喜得君侯妙抚绥。
甲士散教耕垄亩,书生闲许从旌旗。
条章最是贫家喜,禾黍仍防别郡饥。
昨日中官说天意,即飞丹诏立新碑。
【注释】
①信安郡:古郡名,唐时属杭州。太守即郡守,州、路、道一级的长官。
②三衢:指浙江衢州,地处浙江西部,为浙西门户。
③福星:古代神话传说中主司人间福寿之神,亦称“天官”。这里以“三衢正对福星时”比喻信安郡的地理位置优越。
④甲士:指士兵。散教耕垄亩:分派士兵指导百姓耕作。
⑤书生:指读书人,这里泛指文人学士。闲许从旌旗:允许他们随军出征。
⑥条章:法律条文,这里指法令制度。最是贫家喜:最为贫苦之家所喜欢。
⑦禾黍:泛指庄稼。别郡:其他州县。仍防别郡饥:仍然防备别的州县发生饥荒。
⑧昨日:前日,前天。中官:宦官。说天意:说是上天的意思。
⑨丹诏:皇帝的诏书,红色封面。即飞丹诏立新碑:立即颁下圣旨,要立新碑。
【赏析】
此诗作于元代至顺年间(公元1330—1340年)。作者为信安郡(今浙江临安)太守张翥。信安郡,在三衢之南,地处浙江中部。这首诗就是赞美信安郡太守的政绩和才能的。
开头二句:“三衢正对福星时,喜得君侯妙抚绥。”诗人开篇就点出了信安郡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好。“三衢”,即衢州,是浙江省中部的一个府,位于浙江的西部,是浙江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浙江的政治、经济中心之一。这里的人们生活富饶,商贸繁荣,文化发达,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而“福星”则是指福神,是主管人间幸福和安宁的神祇。这里把信安郡比作“福星”,说明信安郡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一个出将入相的理想之地。接着,诗人用“喜得君侯妙抚绥”来赞美信安郡太守的政绩。意思是说,信安郡太守治理郡政有方,深得民心,因此才得到了上天的嘉奖。
中间四句:“甲士散教耕垄亩,书生闲许从旌旗。条章最是贫家喜,禾黍仍防别郡饥。”这四句话是对信安郡太守的治绩的具体描写。“甲士散教耕垄亩”,意思是说,信安郡的士兵都分散到民间去指导农民耕作了。这是由于信安郡的治安状况良好,社会秩序井然,所以士兵们才能安心为民服务。“书生闲许从旌旗”,意思是说,信安郡的知识分子都随军出征,去征战沙场了。这是因为信安郡的治安状况也十分良好,社会秩序井然,因此才使得信安郡的人们安居乐业。“条章”指的是国家的法律和法令,“最是贫家喜”,意思是说,这些法令制度对于贫困的人家来说是最令人高兴的事。因为有了这些法令制度,贫穷的人家才能安居乐业,过上安定的生活。“禾黍”是指庄稼,“仍防别郡饥”,意思就是说,为了防止其他的州县遭受饥荒,信安郡的人们还在继续努力地生产,以供应其他地方的需要。
最后两句:“昨日中官说天意,即飞丹诏立新碑。”这两句是诗人对信安郡太守政绩的高度评价。意思是说,昨天有一个太监对我说,这是上天的意思,要我立即颁布圣旨,要立一个新碑。这里所说的“天意”实际上就是上天的意思,是诗人对信安郡太守政绩的最高评价。而“即飞丹诏立新碑”则是诗人对信安郡太守的一种祝福,希望他能够继续得到上天的庇佑,继续为百姓造福。
全诗通过对信安郡太守政绩的具体描写和对其治绩的评价,赞扬了信安郡太守的卓越才能和高尚品德。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太平盛世的向往和对于人民安乐生活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