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国可能胜效国,无劳冥寞更思回。
太真虽是承恩死,只作飞尘向马嵬。
诗句原文:
青冢
倾国可能胜效国,无劳冥寞更思回。
太真虽是承恩死,只作飞尘向马嵬。
译文:
美丽的女子可能胜过为国家效力的勇士,无需再回到汉庭思念她。
杨贵妃虽然是承受恩宠而死,但她却化作了飞尘,向马嵬坡的方向飘去。
赏析:
《青冢》是唐朝诗人张蠙的作品,这首诗通过对青冢的描述,展现了对逝去美人的哀思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中的“倾国”比喻了王昭君的美貌,而“承恩”则指杨贵妃的尊贵地位。诗人通过比较两者的境遇,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倾国可能胜效国”,这句诗用“倾国”来比喻国家的美丽与繁荣,而“胜效国”则暗示了国家的强盛需要人才的支持。这种对比突出了国家的繁荣不仅仅依赖于外在的美丽,还需要内在的人才和策略。
“无劳冥寞更思回”,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杨贵妃离去的无奈和哀伤。“冥寞”一词描述了杨贵妃离世后的孤独和寂静,而“更思回”则强调了诗人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这里透露出一种对过去美好记忆的留恋和对现实的无奈。
“太真虽是承恩死,只作飞尘向马嵬”。这句话中的“太真”指的是杨贵妃,而“承恩”则是指她受到皇帝的宠爱。这里的“死”字表明了她的离世,而“只作飞尘向马嵬”则描绘了杨贵妃离世后化为飞尘的情景。这种描述既表达了对杨贵妃离世的悲痛,也暗示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青冢》这首诗通过对杨贵妃离世的描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它不仅揭示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也展现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留恋和对现实无奈的感受。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情感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