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居正无绪,那复发秦筝。
纤指传新意,繁弦起怨情。
悠扬思欲绝,掩抑态还生。
岂是声能感,人心自不平。

这首诗是王维在长安时所作,当时他的心情很郁闷。

端居正无绪:端居,闲居,无事可做,心情烦闷无聊。

那复:哪能再弹奏。

发秦筝:取用“秦筝”这一典故。秦筝,即古筝,相传为奏国所制。

纤指传新意:指拨弹时轻而灵巧,传达出新的意境。

繁弦:指弹拨筝上多根弦,以增加音乐的丰富性。

怨情:指哀婉凄楚的感情。

悠扬:形容声音优美动听。

思欲绝:思念之情难以抑制,几乎要断绝生命。

掩抑态还生:掩抑,抑制,收敛,这里指筝声由低沉转为高亢。

岂是声能感:意思是说,琴声并不能引起人内心的感动,这两句反问,表达出自己内心的不平和愤慨。

赏析:

这是王维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写自己心情烦闷、郁闷,借弹奏筝曲来发泄自己的情感。诗的前四句描写了弹奏筝曲时的心境与动作,后四句则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第一、二句写诗人端坐在家中无所事事,于是又拿起筝开始弹唱。这里的“无绪”二字,写出了王维此时的心情烦闷,闲坐无聊,所以想通过弹奏筝曲来打发时间。然而,诗人并没有找到可以寄托感情的事物,只能无奈地拿起筝来弹奏。

第三、四句写弹奏筝曲时的心情。诗人用手指轻轻地拨动筝弦,发出优美的音调。筝曲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让人听了之后心旷神怡。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满足,反而觉得筝曲的旋律过于哀婉凄楚,让人心生悲凉之意。因此,他不得不将筝声由低转高,以掩饰心中的悲伤。

第五、六句写弹奏筝曲时的感受。诗人听着筝声,不禁陷入了沉思之中。他的思绪飘渺不定,仿佛要被琴声所淹没。同时,他也感受到了筝曲中蕴含着深深的哀愁。这种哀愁让他无法自拔,仿佛要将他的生命都给吞噬掉。最后一句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愤慨之情。他认为,琴声并不能引起人内心的感动,这种观点本身就充满了矛盾和冲突。

整首诗通过对弹奏筝曲这一场景的描绘,表现了王维内心的复杂情感。他既感叹于生活中的平淡乏味,又感慨于世事的无常变化。这种复杂的情感使他无法平静地面对生活,也无法真正地欣赏生活中的美景。然而,正是这种复杂的情感使他更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的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