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月偏明,西楼独有情。
千家看露湿,万里觉天清。
映水金波动,衔山桂树生。
不知飞鹊意,何用此时惊。
【解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绝。首联“秋夜月偏明,西楼独有情”,点明了时令、地点及时间(夜晚),并交代出主人公是一个人;颔联“千家看露湿,万里觉天清”,描写了月色普照、万民欢庆的盛况,表现了诗人的豪情;颈联“映水金波动,衔山桂树生”,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中秋之夜,月亮倒影在江面波光粼粼,桂花树上桂子挂满枝头,香气四溢,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尾联“不知飞鹊意,何用此时惊”一句,诗人借鹊惊报喜之意,暗含了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慨,也表现了诗人的豁达胸怀。
【答案】
译文:
秋夜里月光特别明亮,我独自登上西楼,不禁感到有些伤感。
无数人家都看到月亮的露水打湿了庭院,万里之外也感到天空的清澈。
月亮倒影在水中波纹荡漾,桂树被风吹动,仿佛在向我们招手。
我不明白那飞翔的喜鹊为何要在这时刻发出叫声,又为何要惊动人呢?
赏析:
本诗是作者为中丞崔国辅而写的。崔国辅,名预,字公辅,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新唐书·文苑传》载:“国辅性高简,与李白、杜甫善。”可见他与这两位大诗人交好甚深。《全唐诗》中存其《崔中丞行吟滁州西峰上见寻阳李十二使君》,可知崔国辅曾作诗赠给李十二。
此诗以“中秋”为题,却无一语道及明月,只是将读者引入一个充满诗意的境界之中去。前两句是写景,后两句则转入抒情。
首句“秋夜月偏明”,点出了时节和环境。次句“西楼独有情”,点明了人物。这两句看似平平,但正是这种平淡,才显出了作者的真功夫。
“千家看露湿,万里觉天清”二句写月色如何普照大地。“露湿”、“天清”都是极平常的字眼,然而一经诗人化用,就给人以清新之感。
“映水金波动,衔山桂树生”。这两句诗写得极为工巧。前句说水中月亮的倒影像金一样闪闪发光,后句说山上的桂树因月光的照耀而显得更加美丽动人,可谓妙笔生花。
结尾两句“不知飞鹊意,何用此时惊”,既写出了月下景色的美丽诱人,也抒发了诗人的情怀。